朱明画卷(320)
“王妃……”李进忠心思灵活,一下就察觉出那两宫人的话中有异,不由看向仪华。
仪华心中有数,直接打断了李进忠,另道:“皇上醒了,不可误了觐见的时辰。”说时已快步向偏殿赶去。
赶至偏殿时朱棣他们已不在,只有另三府的侍人留着,仪华随手唤了一人问道:“王爷他们呢?”
“回燕王妃,各位王爷和王妃已去正殿觐见见皇上。”宫人毕恭毕敬道。
闻言,仪华半口气不歇,留了李进忠和盼夏在此,匆匆忙忙向正殿行去。
临至正殿外,脚步骤然一停,正犹豫是否让通传进去,只听“哐啷”一声瓷器大碎声,随即便是纷杂的声音齐道:“父皇(皇上)息怒!”
二百三十二章 求情(中)
闻声知意,仪华屏息静立在一扇朱红门扉外,下意识地细辨殿内的动静。
殿内寂静无声,惟有一缕若有似无的药香幽幽浮动,飘散出来。
时间如沙漏缓慢地流逝,仪华在殿外已一动不动地站立着,陷入进退两难之地。她僵然转头,视线从守卫殿外的大内侍卫身上缓缓滑过,见他们每一个皆面色肃然,对这发生的一切视若无睹,只是尽自己的守卫职责。
目视之下,仪华心下已有决断,她往右横移一步,面向无门扉遮掩的大殿,恭敬跪下。
双手交叠平于地面,头低低垂在手背,高高的朱红门槛挡在前,几乎遮去她整个身形。
然那只是一般人的视角,高居龙椅之上的朱元璋,龙目一扫,自是一目了然。
“何人跪在外?”沉寂了许久的大殿内,响起了朱元璋威严的声音。
威严的声音隐含着不易察觉的森然冷意,仪华敛下心中萦绕多年的骇意,端然俯首跪地,四平八稳道:“臣媳徐氏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约片刻,朱元璋淡淡的“哦”了一声,道:“原来是老四媳妇,进来吧。”
仪华莫敢不从,盯着小鹿靴尖上金丝翟鸟,跨槛而入,待行至朱棣身旁欲重又跪下,就让朱元璋阻止道:“罢了,时近年节,朕也不想置气,都起来吧。”
谢礼,四对藩王夫妻束手侍立,朱元璋又道:“老四的兄弟都是夫妻同来,朕还在想老四怎么一人前来。”
仪华想起郭惠妃,心中一沉,广袖下双拳紧握,不偏不倚的平叙回道:“臣媳本与王爷同来,后受惠妃娘娘传召。”
“惠妃?”朱元璋不辨喜怒地重复一声。
“是的。”仪华强凝心神,字字斟酌道:“惠妃娘娘差人问皇上可起身了,听宫人报尚要些时辰,便让了臣媳先过去了一趟,交代臣媳给魏国公府上礼,并解释一下娘娘她近日身体不适,又要忙于年节诸事,无法以姻亲之礼在年节交往。”
一番话说完,仪华止不住心律骤快,暗思回答可有失误。
一不得提太子任何事;二不得让朱元璋认为郭惠妃罔顾太子之病,只关切亲生皇子大婚。
细细推敲发觉无误,却不及松一口气,一个疑问油然而生:郭惠妃在朱元璋起身之前传召她,虽于情在理,但于礼未免少欠妥当……这位郭惠妃究竟欲以何为?
疑念如电而闪,来不及思索间,朱元璋已然又短叹一声,道:“倒是难为惠妃劳累了。”
仪华沉默不语,这不需要她接话。但是,即便不再接话,殿内气氛已在这一问一答中渐渐缓和过来。
阶下众人有所感,又一次齐道:“请父皇保重龙体,勿伤神忧心。”
朱元璋听见八个儿子媳妇一致的声音,目中冷意一闪,语气却不变道:“你们如此关心你们大哥的病情,也不枉朕多年来的教导尔等要‘兄友弟恭’。”话一顿,续道:“朕也想去看看老大伤寒好转没。这样吧,一会同去东宫!”
不久之前,还因提及太子勃然大怒,此时却主动说一探东宫,众人心中诧异不已。
怀疑之间,楚、湘二王夫妻以及晋王妃忍不住微微抬头,见朱元璋正端着重换上的茶盏慢饮,并无什么异状,又满目疑色的低头侍立。
就在他们低头的下一瞬,朱元璋端着装有汤药的茶盏略往下移,目含薄怒的扫过抬头的二子三媳,若有所思的在另二子媳身上停留须臾。方喝下汤药,命宫人摆驾东宫。
一反避谈太子病情的态度,朱元璋大张旗鼓的到了东宫。
东宫官员见圣驾后面的四对藩王夫妇,心中俱是诧异,不过身为臣子只有领命一条。
其中一位官员急忙说道:“请皇上、诸位王爷王妃随小的这边来。”
仪华一直冷眼旁观,自将东宫一众官员神色尽收眼底,心绪越发不宁,只觉后面定有事情发生,又不知将会发生何事,只好亦步亦趋跟在朱棣身侧。
不一时行至东宫正殿,听说圣驾到来,寝殿里的人全迎了出来。
朱元璋脚步不停,径直穿过跪倒一片的人群,大步走进寝殿。
仪华低着头小心跟上,余光在跪地众人身上看过,见这些人中除了宫人就是太医,并无一个外臣在,唯一一个靠得上不是臣子的,就是周王。
留心注意时,一个正处在变声期的你少年声音道:“孙儿允文叩见皇祖父。”
仪华凝目往过一瞟,微微讶然,眼前头束宝冠、穿青锦罗袍的十三四五岁少年,竟然是朱允炆。她不过短短两三年不见,小允炆已长成如斯少年郎,端是面如冠玉,气质尔雅,与其尚武的祖父叔伯兄弟截然不同,翩然一位初具风华的佳公子。
显然朱元璋也喜欢这个气质出众的皇孙,俯身亲自扶起跪首的朱允炆,目光慈爱道:“你还小,皇祖父说过你父王身边有多人照顾,你不用一直侍奉床前,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