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穿唐后,导师和我面面相觑(239)
李隆基淡淡问:“可是太子?”
若是李亨在此处,必然会高呼冤枉。谁让他倒霉摊上这么个爹呢,一旦有什么坏事,李隆基自己在心里就会把这口黑锅扣到太子头上,在李隆基心中只有太子会惦记他的皇位,所以所有坏事都是太子所为。
“不是太子。”高力士被李隆基都问得沉默了。
这咋还有当爹的遇到坏事儿第一时间就扣在自己儿子头上啊?
“内侍省打探到的消息,这一句歌谣乃是民间传起,去岁末就已经在长安孩童中流传了。”高力士如实禀告。
李隆基抬手按了按眉角,却没有再往下问第一个唱这句歌谣的人是谁。
这种事情本就难查,若是能轻易找到来源,隋炀帝也不会在后期步步紧逼姓李的官员了。
“高力士,你说是不是朕的儿子们有什么心思?”李隆基沉默了一阵,还是忍不住开口问高力士。
高力士心中一颤,他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开元二十五年那场动乱,高力士对李隆基忠心耿耿,他实在不愿意看到陛下再杀亲子了。
高力士语气维持着镇定:“依奴看,这一句歌谣只是百姓乱唱罢了。”
李隆基沉沉道:“太宗皇帝与高宗皇帝也是这么想的。”
可谶言就是应在了他的祖母武则天身上,一个女人就真的当了皇帝。
这让李隆基不得不重视谶言。
总之,李隆基依然忧心忡忡,一直到了入夜,他依然心不在焉。
杨玉环坐在软榻上对李隆基说着话,李隆基坐在榻边眼神却不看杨玉环,而是一眨不眨地盯着地面,杨玉环有些奇怪:“三郎今日不专心。”
李隆基叹了口气,将这句歌谣说给了杨玉环听。
杨玉环却笑了,她道:“妾身还当多大的事情呢。”
“这个‘日’也不一定就指三郎嘛,妾身年幼时失去父母,一直跟着叔父住在洛阳,这洛阳里也带一个‘日’字呢。”杨玉环劝李隆基宽心。
李隆基勉强笑了笑,可性质依然不高。
他总觉得这个“日”指的就是他。
因为心中揣着忧虑,一整夜李隆基都未能安睡。
天亮后,李隆基勉强忍着头疼上完了早朝,回到勤政楼后看着面前厚厚的奏折却碰也不想碰。
“将这些奏折都送到右相……传右相来见我。”李隆基刚想吩咐宦官将奏折都送到李林甫府上,忽然停住了,再开口已经换了意思。
宦官领命离开后,李隆基盯着奏折若有所思。
说起来,李林甫名字中带着“李林”二字,倒是比太子更符合此句谶言啊。
听到李隆基的召见后,李林甫朝服都没来得及换就立刻赶到了勤政楼。
五月的天气已经渐渐热了,李林甫匆忙赶到勤政楼热得满头大汗,他向李隆基行礼,却没有如往常一样得到李隆基的赐座,反而察觉到了帝王的审视。
李林甫不由心里一颤,脑子飞快转动起来,思考莫非是自己这段时间做的什么事情惹得圣人不高兴了?
过了许久,李林甫头上的汗珠已经滑到了他的下巴处,眼看着就要滴到地面上,他才听到了圣人开口。
“李卿家,你可知道近来长安兴起了一句歌谣?”
李隆基双手叉起,直撑着下巴,仿佛只是打趣。
“七月七月,日落李林中。”李隆基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大锤狠狠地砸在了李林甫心上。
李林两个字连在一起太熟悉了,李林甫顿时想到了他自己。
他蓦然抬起头,一双眼睛中盛满了不可思议,正好和李隆基打量的眼神撞到了一起。
“臣未曾听说过此句谣言啊。”李林甫惊愕道。
不管是谁要害他,现在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先否认,李林甫已经分不清他头上的汗滴是热出来的还是吓出来的。
第110章
李隆基眯着眼,试图从李林甫面上看出些什么来,只是他能看出的只有诧异和惊恐。
“这句谶言都传到朕的宫中了,你身在宰相,监察天下,怎会不知?”李隆基的语气咄咄逼人。
李林甫听到李隆基将这句话定义为“谶言”,更是在心里叫苦连天,他就是靠着揣摩李隆基的心思坐上的宰相位置,论起对李隆基心思的了解,或许世上唯有高力士能比李林甫更了解李隆基。
他太清楚圣人对谶言有多避讳了,也太清楚圣人到底有多迷信了。圣人因为迷信,甚至将年号都改成“天宝”,更是大置玄学,给真人加封号,在各州郡设立玄元庙……总之,这个屎盆子要是真扣到了他头上,他绝对会被圣人猜忌。
一个不小心,说不准还会失去相位。
转瞬之间,李林甫已经心生寒意,他老泪纵横,闻者伤心见者落泪:“臣忙于政务,当真是对此事毫不知情啊,也不知是谁借此言来陷害老臣。兴许是老臣近来在朝中做事不留情面,得罪了旁人吧……陛下明鉴。”
边辩白着,李林甫边结结实实在地上磕了一个头。
说的是“不知是谁”,可实则指向性十分明确。
李林甫是得了李隆基的授意打压太子,还能是谁看不惯李林甫呢?除了太子,不作第二人想。
李隆基紧盯着李林甫,眼神落在李林甫花白的头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