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穿唐后,导师和我面面相觑(547)
要不说还是萧临光有折腾人的办法呢,她就想不出来用没吐过沙子的蛤蜊炖汤来折腾李隆基的好法子。
李隆基默默捂着嘴:“无事。”
下面人好心好意用冬日珍贵的河鲜给他炖汤,他也不能因为吃着沙子就发火吧。
杨玉环也没再说什么,只是把一碗掺了沙的蛤蜊河鲜汤都喂给了李隆基之后就随口找了个借口走出了屋内。
“去请沈大夫和萧将军过来。”杨玉环俏脸微寒,刚踏出了院门便吩咐身边婢女请人。
如今李隆基所暂居的地方是蜀郡剑南节度使府邸,被提前一步过来的萧临光把控十分严密,杨玉环堂而皇之结党营私也不用担心消息穿入李隆基耳中。
不过多时三人就聚到了西北角的一处僻静小厅内。
杨玉环把方才李隆基说的一番话一字不差告诉了沈初和萧临光。
比起久在后宫,并未接触过多少政治教育的杨玉环,沈初和萧临光对李隆基的心思要看得更清楚一些。
沈初更是想起了历史上李隆基把永王派去江南之地引起的永王之乱,那时候就是唐肃宗已经登基称帝,结果李隆基又趁机分封诸子,闹出了这么一桩祸事。
原本只是北方不安宁,把永王分封到江南之后,南方也不安宁了,还害得李白被流放……沈初面上浮现了厌恶。
“反正如今他已经落在咱们手里了,要不然一碗药毒死他算了。”萧临光冷笑。
他真是想不明白,都到了这个地步,李隆基怎么还不老实呢?乖乖把皇位传给他家公主,自己老老实实做个太上皇不好吗。
“到底还需要他亲手把皇位送给长安。”沈初沉声道。
他抬头看了一眼萧临光和杨玉环二人,目光笃定。
“这天下只能有一个太女。”
现在大唐只能有一个太女,再过些时日大唐只能有一个皇帝,这是在场三人共同的想法,也会是天下人共同的想法。
“陛下,用些汤吧?”杨玉环袅袅婷婷端着汤碗走到床榻边缘,关切看着李隆基,“陛下风寒未愈,还当多用些滋补之物。”
今岁冬日,剑南节度使府炭火供应不及,晚了几日,就把身子骨已经没有年轻人硬朗的李隆基冻得生了一场风寒,加上他心中忧虑难消,病去如抽丝,一场不大的风寒缠绵病榻半个多月,直到如今开春了才好一些。
李隆基顺着杨玉环递到嘴边的勺子喝了几口汤,略微有些诧异:“府中换了新厨子吗?”
这碗汤是他从来到蜀中之后喝到的少有不咸不淡、不辣不甜,也没有沙子的汤。先前李隆基隐晦表示过换个厨子的事,可掌管节度使府内务的萧临光只说蜀中口味咸辣,这边厨子都不会做关中菜,推脱了李隆基的要求。
李隆基也就只能将就着吃不和胃口的饭,难得喝到合胃口的汤。
杨玉环面上笑容更深:“这是妾身亲自给三郎炖的汤,三郎多用些吧。”
不知不觉,一碗汤全进了李隆基肚子,李隆基打了个哈欠,喃喃道:“朕有些困,吃饱了……”
杨玉环轻轻用瓷勺拍打李隆基的脸,柔声细语:“不是吃饱了容易犯困,是我给你下药了,你就好好睡上两天吧。”
盯着李隆基那张老脸,杨玉环目露厌恶,抬手给了李隆基两个耳光,而后才把他随意推到榻上,开始在屋内翻找了起来。
又到李隆基平日批改政务的书房御案上摸了一圈,摸出了几张空白圣旨,又仔细翻找了几圈。
“这家伙把玉玺放哪了……”杨玉环抿抿唇,抬头把鬓发塞到耳后,抱着几张空白圣旨出了房门,冷笑一声。
她知道玉玺在哪了。
侧屋内,沈初和萧临光已经在此处等着杨玉环了,杨玉环把怀中抱着的绢书往桌案上一扔。
“玉玺在高力士手里。”杨玉环语气笃定。
玉玺必定会被李隆基放在一个他最信任的“地方”,书房卧室都没有,那就只能是在高力士那里。
李隆基,一个高力士不在身边睡觉都睡不安稳的人。这么多年李隆基身边臣子和女人换了几茬了,唯有高力士一直都在,这个宦官才是李隆基觉得最安全的“地方”。
李隆基恐怕也已经开始防备他们了。
萧临光立刻起身,转身推门往外匆匆而去,“迟则生变,我这就亲自去把高力士带过来。”
两刻钟后,须发灰白但是腰背依然挺直的高力士就被萧临光带着数个将士抓了进来。
萧临光让将士下去,屋内只留下他、沈初、杨玉环、高力士四人。
高力士看到杨玉环和沈初坐在一起,长叹一声,双目通红问:“陛下可还好?”
有杨玉环在陛下身边,他们想对陛下做什么轻而易举。
“他没死。”杨玉环讥讽,“他总做蠢事,还是老实点好。”
“玉玺在你这吧。”杨玉环声音笃定。
高力士抬着头,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萧临光想开口说些什么,沈初抬手拦住了他,侧头:“你去写圣旨,我劝一劝高将军。”
“好。”萧临光老实抱着空白圣旨和笔墨纸砚进了内室开始写圣旨。
他熟读诗赋书画精通,本来想着是花前月下陶冶情操,结果愣是被用成了拟旨……其实沈初来写圣旨也一样,不过沈初要“劝”高力士,圣旨就只能他写了。萧临光写着圣旨,写着写着又高兴了起来,眉飞色舞开始给主君写文采飞扬的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