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穿唐后,导师和我面面相觑(564)
张九龄却只是长长叹息一声:“臣此次来并非为叙旧而来,而是奉陛下之命来与上皇商议新帝登基仪式。”
这句话像一柄大锤狠狠击打在了李隆基的心上。
李隆基嘴里苦得发疼,像是生嚼了蛇胆一般。
“你如今在朝中担任何官职?”李隆基苦涩道。
张九龄沉默片刻道:“承蒙陛下看重,忝列为右中书令。”
“右相啊。”李隆基自嘲道,“子寿有贤相之才,何必自谦‘忝列’。”
他后来的两个右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李林甫,妒贤嫉能,杨国忠,无能跋扈,没有一人能比得上张九龄。
张九龄并不再接李隆基的话,而是转而说起了登基仪式。
大唐的继位仪式并不复杂,李隆基也熟悉流程,当初唐睿宗和李隆基怎么交接的皇位,如今再来一遍也就是了。
寥寥几句敲定了流程,张九龄便毫不留恋告辞。
“张九龄”李隆基忍不住喊了一声。
张九龄顿了顿,扭头深深看了李隆基一眼,叹息一声:“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话落,张九龄就径直下了马车,再也不愿多看一眼李隆基。
李隆基神情狼狈低着头,脊梁弯曲,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悔恨扑面而来。
他也曾是盛世明君。
张九龄、王忠嗣,那曾是他的贤臣良将。
如今都没有了,开元盛世没有了,名臣良将也不再是他的名臣良将了。
不多会便进入了长安城地界,道路两边又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圣旨已经先一步抵达了长安昭告天下,现在所有百姓都知道寿安公主也就是太女殿下,如今终于要当皇帝了。
李长安收复长安城又主持了战后重建,给经历过战争的百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长安城中声望极高,周遭百姓纷纷欢呼雀跃,夹道相迎大唐的新一任君王。
只有李隆基,坐在舆轿上神情狼狈,不敢睁眼看百姓,甚至恨不得能把耳朵也堵上。
七月初一,天德合、月德合,宜祭祀。
百官、宗室、客使集朝堂,皆就次各服其服。
上皇李隆基于太极殿上宣告传位,递玉玺于新帝李长安。
李长安服衮冕,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太乐令令撞黄钟之钟,右五钟皆应,协律郎俛伏,举麾,鼓柷,奏太和之乐。
先祭祀天地,而后祭祀太庙,终在太极殿接受百官朝拜。
随后宣布改元“寿安”,封赏亲眷与诸臣。
改贞顺皇后武令慧为“昭慧太后”,追赠太傅。
太上皇李隆基听到这道圣旨之后表情不太好看,却也没有说什么,反正他说话也不管用。
同在朝堂上做为昭武九姓观礼使节的曹野那笑眯了眼,看着身穿帝王冕服的李长安眼中只有骄傲。
李长安前几日就问过曹野那愿不愿意公开帝王生母的身份,曹野那拒绝了。她不想留在长安城,长安城是她女儿的家,她的家在草原。
她的女儿是李长安,却不用是大唐皇帝。
反正史书上会记下李长安的生母是曹野那姬,就不用再多记一笔她还活着啦。曹野那姬已经死在宫中了,她是活着草原上的曹野那,这就够了。
而后是册封群臣,张九龄正式拜中书令兼任吏部尚书,李明锦为中书舍人兼任户部侍郎,李泌为中书舍人兼任工部侍郎。王忠嗣为兵部尚书,颜真卿为御史大夫。
李长安本来想要让沈初担任另一个宰相,可沈初拒绝了,最终沈初做了国子监祭酒兼任礼部尚书。他只对考试感兴趣,兴致勃勃打算改革科举接着给天下考生出试卷。
裴素司农少卿,裴芸太医令兼任医学院院长,陈国生不愿担任官职,苏娴则成了被大唐认证的回纥可汗。
李白终于封侯,杜甫进了御史台,王维也……
登基的第二天,王忠嗣就被李长安传入了宫,商量收复被吐蕃趁乱占走的疆土。
王忠嗣:“……”
陛下,你才刚登基,咱们不多休息几天吗?
第262章
桌案上早就已经铺好了舆图,西北方向属于大唐的大片领土,如今都被圈了起来。
大唐和安西都护府的联系并不算紧密,中间只有一道狭窄的河西走廊连接。吐蕃趁着大唐内乱,出兵攻打了河西,河西走廊落入吐蕃手中,安西都护府和大唐的连接就被拦腰切断。
整个安西都护府被吐蕃围了起来,吐蕃的打算已经十分清楚了,趁着大唐内乱腾不出手出兵,先掐断河西走廊,而后慢慢蚕食安西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疆域足足有三百万平方公里,吐蕃胃口倒是大。
封常清到了河西之后就开始派人收集情报,如今一摞情报放在桌案上,李长安已经看完了一遍,她安静等着王忠嗣看完。
王忠嗣翻看战报的动作越来越来大,眉心颦起一座小峰,面带怒色。
“欺人太甚。”王忠嗣愤慨,“吐蕃实在胆大妄为,臣请战,愿率军为大唐收复河西!”
王忠嗣跃跃欲试,恨不得现在就到河西点齐兵将立刻和吐蕃打一仗。
王忠嗣的脾气好是对内,他对其外脾气一点都不好。尤其是吐蕃,王忠嗣实打实厌恶,王忠嗣年轻时候的成名第一战就是带领数百精兵奇袭吐蕃赞普大酋,以少胜多,斩杀数千人缴获数万牛羊。
此后更是多次把吐蕃军打得鬼哭狼嚎,把吐蕃当成刷战功的小怪,从普通将领到朔方节度使,这一段晋升都是打吐蕃刷出来的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