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自动售货机的古代生活(312)

作者: 圆月柚子 阅读记录

见小郎接过水喝完了。

大叔就用右手拎着空竹筒往外走,打算再给他取些药来。

出帐篷的时候,大叔用肩膀将帘子撑开,从头到尾左臂都没抬起来过。

走出来后。

他在原地止步,想起刚才开解小郎的事。

方君是世上最好的领袖,治下有许多福利与政策。

因为政策多,大伙并不能将每一条都记住。

大叔自然也不例外。

他之所以对刚才那两方面如此清楚,都是因为眠崇的那场大雪。

雪灾不比这次洪灾严重,可仍有伤亡。

还记得那时,房顶被雪压塌了,他的左臂也被压在了坍塌的房檐之下,等被人救出来时,已经彻底没知觉了。

如今在他胳膊上坠的,是根木头包了橡胶做成的假肢。

雪灾中,他失去的不仅是左臂。还有他的妻儿,老父,也永远留在了雪里。

刚那小郎的境况和他很像,所以他太能理解对方的想法了。

有些伤痛其实无法抚平,所以他没有劝对方说,一切都会过去。

如今他仍好好活着,一就是像他说的那样,不想让家人存在过的痕迹彻底消失。

再就是他想看看方君她们说的,没有痛苦的盛世最终会是什么模样。

因为方君的恩泽,他这个残疾人在灾后得了许多照顾,不仅有“心理”相关的治疗与关怀。

竟然还给了他读书的机会,甚至还能学医理,在医馆帮忙。

他是在雪灾中失去了亲人,但绝对不是孤身一人。

接下来他余生的心愿也很简单,那就是救助更多的人。

这样的话,不仅能回报方君。

说不定还能多积点德,给家人的来生铺出一条平坦的路呢。

第143章

在救援工作开展的同时。

另一边,去附近城池求援的队伍也已顺利进城,见到了几地的县令,并在城中集结起了几队志愿者。

一开始,救援队怕奉王的名号不管用,还搬出了武器以备不时之需。

但事实证明,这几地的县令处事俱是谨小慎微,并没有当刺头为难他们的意思。

见到了信函后,便热情地帮忙组织人手了,事情办得很有效率。

一位救援队的队员纳闷道:“他们居然这么配合吗?”

队长摇了摇头:“只是看着配合罢了。如果我没猜错,召来的人手肯定有些猫腻。不过,我们如今需要用人,只要不影响这次行动,就可以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可以借着此事发挥一番。”

队长猜得不错。

几位县令的确动了点歪心思。

他们帮忙找来的志愿者,要么是些老弱之人,要么就是贫困户或情况最差的农民。

还有些衙役公报私仇,动手脚将有过节的人编进了队伍。

倒是没敢把病号和残疾人塞进队伍,因为怕做得太明显了,惹恼救援队。

县令们想得很好,打算借这次行动清理一下县城。

在他们看来,编进队伍的那些人都是县里的“蛀虫”,如果没了他们,县内的空气会变得干净许多。

招募当日下午。

一位衙役走进城中偏僻背街的巷子里,在一户破落大门跟前喊道:

“刘申,我知道你家里有困难,最近城里有个好差事,我已经给你报上名了,明日卯时记得过来县衙!”

门内迟迟没有传出话来。

衙役不耐烦地又喊了一遍,还用脚踢了踢门。

破旧的木门嘎吱作响,摇摇欲坠。

衙役歹心一起,正要使力将门彻底踹下来,就听见里面传来一道颤巍巍老太太的声音:

“大人啊,申子出门抗包去了,等回来我就跟他说。”

被这么一打断,衙役又收回了腿脚,开口威胁道:

“行,那你记得说啊,明天见不到人,县令可就派兵过来抓他了!”

说完,他就转过身哼着歌走了。

听见衙役离开的动静,老太太窝在门后直叹气。

这巷子隔音不好,左邻右舍刚也听到了喊话声,这会儿纷纷议论起来。

“刚才叫喊的那是锅头吧?可真是小心眼,小时候和申子闹得别扭,现在都还记仇,不搞死对方不罢休!”

“嘘,你快小声些,别让人听到,回头把你也记上了!我都听人说了,城里是要招人去九斗救水。那河堤可是石头做的,都被水冲垮了,人去了又能救回什么?一听就是送命的苦差啊!”

“那申子这一去,怕是回不来了……刘老太该咋办?”

“还能咋办,咱以后有空就去看两眼呗,都不好过,能帮的也就这么多了。”

傍晚。

刘申回到家中,很快从娘口中得知了这个噩耗。

“我苦命的儿啊!”

刘老太已经从邻居那里听说了这差事要命,哭得是肝肠寸断。

刘申脸上也泛出了苦涩,心知自己这次怕是凶多吉少。

他一走,唯一不放心的就是亲娘。

可假若他回不来的话,锅头那牲畜痛快了,应当也不会再为难一个老太太。

有邻居帮衬,还有一点积蓄,娘的处境应该也不会太糟吧……

想到这里,他开口安慰道:“没事的娘,我下午也跟人打听了一些事。那救援队是大人物派来的,只要表现得好,被人看中了,没准会是个好差事呢!”

刘老太将信将疑地止了哭:“真的?”

当然是假的。

救援队是大人物派来的不错,可没有任何风声说这劳什子志愿者是个好差事。

但刘申也只能说:“是啊!娘,你就在家等我回来吧,我一定会让你享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