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售货机的古代生活(357)
以前基本都是这样过来的。
可惜这两年,奉王和皇帝的冲突愈演愈烈,私底下还起了几回战事,为了备战就得多筹备些军资,从各方面来节省开支。
因为各样的原因,很多开支是不能或不好节省的,可这救助难民的费用却有一些说头。
各地施粥的那些费用,本来也拨了不少,但是层层都会过掉一些油水,到最后就只堪堪够施加料的米粥了,米都买不起新鲜的。
总而言之,这项拨款很快就被取消掉。
难民们自然也无法再生活下去。
稍微有点身体素质的,就都被新一轮的征兵给带走了。
剩下的就是些老弱病残,留在城里饿死都有碍观瞻,说不准还会传播疫病。
于是负责此事的官员大手一挥,就要将所有难民遣返原籍。
不管是不是北地出来的,一律都得往北地走。
兵卫队押着难民送出驻地,快到奉城的时候就自顾自回去了,也不管这些难民们接下来怎么办。
只要难民往南走,他们就会把人赶回来。
去奉城的话倒是无所谓,无论如何,还能给奉王添点堵。
往北走回原籍的话,那就自生自灭吧。北边那片全是不毛之地,估计只有命硬的活。
“原来那些是被迫遣返的难民啊,还真是大开眼界了。”
枣儿看完传信,按了按额头说道。
“既然这样,咱们肯定是要收的,眼下他们最不稀罕的这些人口反倒是咱们最缺的。”
“对了,你们说会不会有咱们村原来逃走的人呢?”
“说不定呢。”
既然决定要接受这批难民,各方面就得筹备起来。大概从钟肆那边问来了一个难民的人数,枣儿她们就忙活安排下去。
如今各地都在搞发展,到处都是新建起来的厂子和农场都缺人。
一说有难民要被遣返,所有地方都振奋了,都争着过来要人。哪怕难民们都是些老弱也不嫌弃,反正他们这边除了体力活,还有脑力活或是手工活可以干,总有一款适合对方。
于是,还在路上艰辛奔波的难民们并不知道,自己还没踏足北地,日后的往来去处就已经被安顿好了。
此刻却没有人能预料到后面的事。
在被兵卫们赶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天快塌了,走在路上个个都挂着苦闷的表情。
当初一个个从别处逃过来,就是想过上安生日子。虽然中途也有过日后回乡的打算,可那都是生活越过越好,稳定之后的畅想。
谁都没想过在一干二净的情况下会又被遣返回去啊!
一路向北,他们是讨人残羹剩饭活下来的,饱一顿饥一顿,好不容易坚持到这里。
可所有人都知道,现在有口东西吃都是不错的生活了。
若是踏入了北边的地界,恐怕连吃馊饭都会变成一种奢望。
“看管咱们的兵卫都走了,咱也不一定非得回北地去,不若就在近处找个落脚的地方?”有人提议道。
其他人自然没有什么不愿意的,北地啥样他们还能不知道?
除了吃的问题,再有就是冬日里冷得人受不住。
不若就在这跟前找个去处,反正只要不回皇帝老儿的地盘碍眼就是了,不会有人来盯他们到底遣返到原户籍地了没。
难民们的想法是很好的,可惜实际做起来却有些难。
能被遣返的这些人,不管实际条件如何,打眼一看,肯定都不是做活的好苗子。
各地的一些富人家为了体现仁慈,施舍点剩饭还行,但长久把人招过来做活就没人愿意了。
有了朝堂的新令,各个县里也不可能再设什么难民所,又没人肯用这些人做工。
只要他们待得时间一长,就会被下令让人驱逐。
本想着就算每个地方能留下几个人也好,谁料到最后竟然一个人也没被收留,只能继续往北走。
难民们的心越来越沉,支着沿路捡来的木杆子艰难行进,眼看就要进入奉城最边缘的成安县了,还没靠近,就见一小队人马,像是城中的守军,举着家伙整齐地朝这边过来,将他们拦截在奉城之外。
领头的难民是个老太太,姓石,虽说一大把年纪了,身子骨却挺硬朗,经过的事儿也多。
她就是吃亏在儿女老伴全都走得早,如今就只剩她孤身一人。
年轻的时候还能接些活计,现在眼睛却有点不太行了,没人愿意要她。所以也只能继续待在难民的队伍里。
但她聪明,会做人,其他人都很敬她,一路都是听石老太拿主意。
此时,见到成安的这队人过来,像是要将她们拦在外面,石老太心里便是一沉,上前小心翼翼道:“大人……”
她的声音虚弱而沙哑,毕竟已经许久没能吃过一顿饱饭了。
这一路过来都是走哪吃哪,根本不能剩下多少存粮。
上路的时候,吃食不够,就是附近捡些草果填腹。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南边这两年不闹灾荒,也能稍微暖和些,路上的东西没人会抢。
奉城就是她们这群人进北地前的最后一道希望。
哪怕不能留在这里,起码也要进城死皮赖脸地讨些吃食,才好继续北上。
所以无论如何恳求,也一定要争取进城,绝不能被挡在这里。
凑近了看,石老太就发现这些守军穿得有些奇怪,身上的甲胄倒没什么异样,但却在甲子里套了别的东西。
面上覆着布质的面巾,遮住了下半脸,完全看不清对方的真容,手上也包着一层薄薄的什么,连手指头都严严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