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山河美人谋(196)+番外

作者: 月落 阅读记录

“魏王兄,”良久后,李策才回答道,“等我成婚后,会求父皇恩准一小块地方,果腹即可。我带着王妃离京就藩,去过自由自在的日子。到时候父皇母后这里,就请兄长代为尽孝。”

他的神情很真诚,语气和缓,就如同天下所有拜托兄长照顾父母的人那样,充满了兄弟间的情分。

不知道李琛有没有信。

他只是微微动容,继而很慢地点头道:“你放心,京中……有我。”

一连几日,监修圜丘的工作都很枯燥。

李琛事事尽心,就连礼部的图纸,都拿在手里时不时看上一眼。

李策这才发现,李琛是懂图纸的,并且他能够使用“准”“绳”“规”“矩”等工具。就算他用步子丈量土地,也常常能量得精准。

李琛甚至发现了礼部的一处错漏,把搭建的高棚,向东挪了半尺,照准南阶。

看来他并不只会些针灸推拿之法。

李策也懂图纸,那是因为皇陵几乎每年都要修缮,他不光要看懂图纸,还要懂得那些机关暗道怎么修建。

闲来无事时,李策也曾经站在圜丘顶,向下仔细看。

如果……

如果有人故意引导皇帝,让他和李琛来修圜丘,借机动手。

那么会发生什么事,让他们受到责罚呢?

这空旷之处,这四周无法设伏的地方,陷阱会在哪里?

李策目光沉沉,感觉长安城的每一寸土地下,都蛰伏着不安分的巨兽。

呜咽嘶鸣,随时都想从地底跳出来,致人死地。

他负手而立,忽然见到远处官道上,来了一队僧侣。

他们来做什么?

李策看向李琛,而李琛同样若有所思,眉心微蹙。

……

注:应读者要求,再理人物关系:

1:大皇子,肃王李珑,已经因为事败被幽禁;

2:二皇子,嫡子,晋王李璋,侧妃是原禁军统领阎季德的女儿;

3:三皇子,齐王李琏,因为打架烧了酒楼,被责罚去守陵;

4:四皇子,魏王李琛,母族贵重,妻子严霜序;

5:五皇子,赵王李璟,皇后次子,妻子崔锦儿,出身博陵崔氏;

6:九皇子,楚王李策,母妃顺嫔。

目前其他皇子还不重要,其实我觉得出场的人挺少的,应该能记住。

第124章 卿卿我我

那些僧侣大多身着圆领方襟、宽腰阔袖海青,为首者身披百衲衣袈裟,手持禅杖,远观便觉仪容整肃、道风庄严。

礼部官员很快便迎上去,远远地就合十施礼,以示尊重。

李策见那官员身穿绯色官服,便知是礼部侍郎邹进。

大唐礼部,主管朝廷中礼仪、祭祀、宴餐、科举等重大活动。邹进三十六七岁,正值壮年,官居四品,虽然位居礼部尚书之下,但是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这回负责圜丘祭天的,也是邹进。

而能让大唐的四品官员有礼有节接待的,必是得道高僧。

比如,大兴善寺的住持守直禅师。

大兴善寺乃皇家寺院,常设道场,为朝廷祈福禳灾。

守直禅师身为方丈住持,更是参禅证悟、大乘见道、德学兼备,位同国师。

本朝皇帝并不尊崇佛道两教,但是对待这些出家人,还是很看重的。

这回祭天祭祖活动,按例也需要他们参加。

守直禅师会带领僧众,在圜丘外围设坛诵经。

这会儿他们过来,不知是要做什么。

“过去问问。”李策微微示意,青峰便跑下圜丘。

过了一会儿他来回禀,说守直禅师亲自辨认道场位置,以免元旦当日出错。

圜丘下要站文武百官,还有皇室宗亲,甚至道家也在此诵经祈福,祝祷风调雨顺、禳解灾疫。

往年李策没有参加过祭天,不知道是不是一直有这个流程。按理说,以守直禅师的身份,不需要他亲自跑一趟。

“还说了什么?”李策问。

“似乎是说他们惯于风餐露宿,不需要待在木棚下,让邹侍郎把木棚下的位置让给别人,他们往西边站站。”

听起来倒是颇有出家人舍己为人的风范。

这木棚往年也是不搭的,只因为去年祭天时恰逢大雪,皇帝站在雪地里,头上的华盖被风吹动,挡不住半点雪花。

等到了登坛祭拜、焚烧祭品的时候,皇帝迈步出列,头顶的冕旒上整整齐齐摞了一寸雪,华服雪白,眉毛胡须冻出两道冰条,结霜的睫毛眨一眨,脸颊通红,看起来像山里窜出来的野猴,狼狈至极。

礼部官员私下里觉得,今年他们的活儿又累又多,都是因为年初祭天的时候,让皇帝恼怒了。

所以无论如何,得把棚子搭起来。

今年就算是刮风打雷,也要让皇帝舒舒服服站在木棚下等待吉时,庄重有威严,从容有风度。

这才是昊天之子祭天祭祖时,该有的排场仪容。

魏王李琛今年也颇注意这道木棚。

木棚在圜丘南侧,以扇形张开,围了半圈。正北紧接皇帝登阶之处,做了九龙聚顶的雕花挑檐,闳敞轩昂、大气磅礴。

此时木棚已经搭建一半,只剩封顶。

工部员外郎陪伴在李琛身边,时不时展开图纸,给李琛看工程进度。

李琛神情认真,会询问地基深度、木棚尺寸、梁柱角度,以及木材情况等。工部员外郎一一回禀,李琛频频点头。

守直禅师来过以后,礼部重新规划了官员在木棚下的站位,发现木棚下空出很大的面积,故而可以略改一改图纸,以加快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