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之穿成万人嫌贾环(37)

作者:花晨与月夕 阅读记录

“玉米还能做糕点?”探春问。

“也不知道能不能叫糕点,总之吃法是很多的,到时就看娘的了。”

探春第二天还要去学堂,他们半下午从庄子回来。

在京城,离了贾家,一个秀才的名头并没有什么用处,正好明年秋天有乡试,贾环计划着去试试运气。

被从贾府赶出来,贾家的学堂是不能去了。京里的学堂不少,但距离考试只有一年,他若是插班进去……他这几年也没闲着,再从基础的听,按部就班的来也没什么意思,提高的空间不会太大。

平时打好基础,快考试的时候,就该磨炼应试技巧,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马上就要冬天了,天寒地冻的,他也不想每日冒着风雪严寒去学堂打卡。

贾环去书铺买了乡试的历年真题,扒拉扒拉朝上可能负责主考出题的几位官员,把这些人出过的书、写过的文集诗词全买了回去。一一分析归纳总结,找出个人的偏好,理清他们的思路。

稍有不明白的,便把探春找过来,说给探春听,探春去了学堂之后,再问学堂的夫子。

继后不缺钱,女子学堂办得毫不含糊,学堂里的夫子都是名师大儒。

探春成绩好,聪慧好学,为人爽利,很得夫子喜欢。她听了先生的讲解,再回去说给贾环听。

如此几次,看着探春带过来的问题,夫子便猜出是怎么一回事,也不道破,继续给她解惑答疑。离着乡试还有小半年的时候,给探春指了位夫子,那夫子在国子监教书,但私下里也收学生,就是学费有点贵,可学问是一等一的好。

赵姨娘砸了重金,贾环便每日下午去国子监,由那位夫子一对一辅导。

国子监历史悠久,经历几次扩建修葺,占地面积广阔,规模一点儿不比上辈子的大学校园差。

贾环是编外,学习的地方在后山,平时只有夫子们进出,除了偶尔能见到几个和他一样砸钱进来的,几乎见不到国子监里其他的学生。半年下来,竟是从未和宝玉碰上过。

乡试放榜那日,探春和赵姨娘坐在对面茶楼二楼临窗的位置,贾环和郑海去下面看榜。

一回生,两回熟。

贾环吸取上次的经验,直接从榜尾开始往前看。只是这次又扑了空,重新挤到中间,第六十六名,数字倒吉利。

这名次,全是赵姨娘用银子给他堆起来的。

会试在第二年春天。

贾环丝毫不敢怠慢,看完榜,下午便去了国子监夫子那里报到,赵姨娘还给夫子包了二百两银票的红包当作谢师礼。

从国子监出来,贾环去了书铺,比照乡试时的样子,买了会试相关的真题和书籍。国子监夫子固然厉害,但他应试的法子也不是完全没有作用,至少五五分吧。

他这边高考似的,紧锣密鼓,探春那边也没闲着,已经从中级班升到了高级班。

大周会试,每次录取一百二十名,贾环第一百零八位,踩着尾巴进了殿试。

殿试只考策问,在永和殿,朝入暮出,圣上亲自拟题、监考。

连夜改卷、判分,第二日一早,考生再入,由圣上朱笔圈出三甲。

站在大殿里,贾环忐忑不安。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过会试已是侥幸,想过殿试进三甲基本不可能。

策问三选一,从三道题里选一道答,刚好有一道粮食农业相关的,他没正经答题,而是把这几年种植玉米的相关情况详细地写在了上面。

反正正常答也不会进,倒不如赌一把。

名次从二甲开始公布。

二甲,取第四名到第十三名,共十名,进的概率不大,也确实没他的名字。

再来三甲,最可能的,取第十四名到第三十三名,共二十名。

第十八,第十九……

贾环心里默数,屏住呼吸,心脏提到嗓子眼儿,双手攥着拳,手心里都是汗,一甲不可能,那三甲,再不来……

赵姨娘花了那么多银子呢。

“贾环,京城籍贯。”大殿上,太监声音尖细。

--------------------

第21章 人情债(捉虫)

21

贾环大脑轰然,有那么一瞬的空白,心脏剧烈跳动,震得胸口疼,忙小步走上前,叩头谢恩。

“抬起头,朕瞧瞧。”

贾环抬头,杏眼瞬间微微瞪大,这皇帝的脸,乍一看,怎么和景辰有些重合?

“朕看了你的答卷,所写内容可属实?”皇帝问。

贾环立马收了心神,规规矩矩地答道,“是。”

“好啊。”皇帝笑道。

贾环的卷子上写了详细地址,就在郊外,出城一个时辰的路程,他已经派人去查看过了。

“长了张探花的脸,可惜字儿太丑。调了你会试的卷子,文章也一般,但胜在思路清晰,见解独特。”

皇帝褒一句,贬一句,贾环心情也跟着坐过山车似的,大气不敢喘,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到手的同进士就没了。

“你姓贾,可是以前元妃的贾家?”

“不是。”贾环道。

按照大周的律法,像他们娘三个这样被贾府赶出来,从家族里除了名,又在官府那边做了报备,确实不再算贾家人。

为了避免日后误会,贾环又解释,“以前是,但小时顽劣,被父亲撵了出来,所以现在不是了。”

“哦,爹把儿子撵出去的,这倒是头一次听说。‘子不教,父之过’,儿子顽劣,当爹的不管教,反倒给撵了出去,你爹是谁啊?”皇帝来了兴致。

“……”这让他怎么答,是不是把贾政给卖了,真坑爹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