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修文物(281)+番外
而白柱与石咏在去承德的路上见过一面,怕他尴尬,赶紧将他拉到偏厅去喝茶去了。
十六阿哥胤禄此刻也正坐在偏厅里悠哉悠哉地喝茶。
石咏被白柱拉到偏厅,这才想起白柱既然是十三阿哥的小舅子,算起辈分就又是他的“长辈”,赶紧又执了晚辈礼这才作罢。
白柱知道石咏是内务府的属官,便丢下石咏,自己去帮十三阿哥招呼皇子们去了。
十六阿哥啜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放下手中的茶杯,悠悠地抬眼瞅了瞅石咏,突然嘻嘻一笑,递个眼神,那意思是:“你行啊!”
石咏却觉得在这里呆着实在是尴尬,且又不想再应付九阿哥等人,便起身向十六阿哥告辞,十六阿哥让石咏“比划”了一下,才“明白”了石咏的意思,点点头让他出去,表示自己回头会转告十三阿哥的。
这么着,石咏才终于摆脱了这一出皇子阿哥们聚得齐整的生辰宴席。他走出十三阿哥府邸,回头看了一眼,只见十三阿哥府大门内泊着满满的车驾马匹,府邸里地方狭小,甚至有些车驾不得不泊在金鱼胡同里。
石咏难免感慨,十三阿哥这一生,简直是大起大落。然而只要他稍许得了康熙那一星半点儿的青睐,立时就惹来这么多人齐聚捧场,可见十三阿哥当初身为康熙最宠爱的皇子之时,那是何等的风光无限。
这一晚过去,待到了第二天,他自然与胤禄在内务府府署内见到了,躬身问一句:“十六爷,您耳力好些了吗?”
胤禄笑嘻嘻地说:“好些了,好些了!”
他命石咏到他自己的小屋里,掩上门才说:“你昨儿一句话,怕是提醒了爷的那些好哥哥们,你这小子年纪也不小了,也该是说亲的时候了。瓜尔佳氏是大族,与薛家可不一样,他们少不得还得多花些心思,才能找到合适的人家去笼络你。”
石咏苦笑:感情旁人给薛蟠说亲的事儿,胤禄也早就知道了。
“你回去之后,还是与你家亲长好好打一声招呼。这事儿还能拖上一阵儿,但是也拖不了太久了。到底如何,让你家里多少该拿个主意出来。”
胤禄一面说,一面惋惜:“怎么年公就不多收养个女儿的?”
他口中的“年公”是内务府总管年希尧,他膝下有一名养女,报了免选的,结果嫁了比石咏年纪更长些的唐英。所以这会儿胤禄才在惋惜着。
下衙之后,石咏回到椿树胡同,面对石大娘,开这个口他可是着实艰难。
以往石大娘提起各家的闺女,提起给石咏说亲的事儿,石咏只有溜走的份儿。可如今,他竟然要主动提起这事儿,而且得提示母亲:不管怎样,得尽快拿个可以挡住旁人上门说亲的主意出来。
石大娘一听儿子这么说,就知道必是官场上的门道。
可是她也很愁,“明年就是大选之年,与你年纪合适的各家闺秀,但凡父祖做过官的,在册的人家,必然都在备选,只有被撂了牌子的才能自由嫁娶。这,这即便想拿主意,也不是这么快能拿的呀……”
石咏一想,也是,这么说来,一切选秀之前的相亲,都是耍流氓。
第122章
石大娘虽然一时半会儿想不出合适的人选, 但是见到石咏开始为自己的亲事上心,少不了觉得安慰。毕竟石咏已经年届十八, 这个年纪已经算是老大不小, 正值婚龄, 连“不宜早娶”的“早娶”二字, 都已经和石咏不沾边了。
但是石大娘心中有数,晓得这是官场上的门道,远比他们小门小户想得复杂。于是便想了个招, 只说是石咏的亲事早年间就拜托她远在盛京的兄嫂打听, 如今已经有些眉目,只等女方来京了就两家见面正式详谈。
此外, 石大娘也不忘了去信给盛京的兄嫂, 拜托他们那里也帮着圆一圆谎,且帮着石咏挡过这次的事儿再说。
石咏晓得这算是为了帮他“挡桃花”的盘算, 可是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世家大族之间联姻有重重考虑, 这倒也罢了。可是他身为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六品年轻小吏, 依旧有这种烦恼,可见这康熙年间的朋党习气渗透官场的上上下下,已成一桩痼疾。
虽说石家做了这样一手准备, 然而隔天情势立转。
实情具体如何, 石咏不曾亲见,可是由十六阿哥胤禄转述,他实在是为十三阿哥感到委屈。
“憋屈,憋屈死爷了!”十六阿哥说。
原来十三阿哥生辰那天, 宫中有一名太妃病了,同时八阿哥生母良妃自入夏以来,一直身体不大好,断断续续地病着。然而十三阿哥寿宴上却请了戏子前来唱曲助酒兴。
就因为这事,康熙大发雷霆,翌日十三阿哥在乾清宫外跪了一上午,想要当面请罪解释,却始终没能见到皇父,等来的却是内大臣傅尔丹传出口谕,只问了他一句,说那一个“孝”字还会写不会写。并传十三福晋入宫侍疾,侍奉太妃,太妃不痊愈,十三福晋便不得出宫。
十三阿哥得了皇父这句话,在乾清宫阶前哭到几乎肝肠寸断,最终腿疾暴发,不能行走,是傅尔丹命人送归十三阿哥府的。
十六阿哥转述了当时的情形,与石咏两人面面相觑,都是暗自唏嘘,说不出话来。
明眼人都知道,康熙这番大发作,恐怕并不是因为太妃的病,而是忌惮十三阿哥昨日府上众皇子“齐聚”。
十三阿哥早年间的确曾得皇父宠爱,甚至朝臣们提起这一位,都曾用到“前途无量”四个字。然而一废太子之时,十三阿哥却失了圣心,自此消沉。这对父子之间,唯一稍有转圜余地的,就是上回甲子万寿,“千叟宴”之后,康熙命十三阿哥开始琢磨用内务府的资源,开拓自鸣钟的生意,并拓宽商路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