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修文物(314)+番外
众人都笑了。这一向在织金所里侍候的媳妇子赶紧上来凑趣儿:“奶奶摆明了就是老太太跟前的开心果儿。”
此刻贾母虽然脸上欢喜,心里却泛起郁闷:媳妇与孙媳妇当中,只凤姐儿有些才能,管起家来也最是妥当,可是人家现在有织金所这门生意在,财源广进的,根本看不上管家能得的那几个钱,所以一直避着不肯沾家里的事儿。
老太太知道府里上下弊病甚多,凤姐儿不愿沾手也有不沾的道理。她垂下眼帘,任由凤姐儿将她扶到一旁坐下。织金所的媳妇子连忙看茶,又捧了夏季衣料的织品名录上来,请老太太过目。
贾母见了,连忙先让薛姨妈和石大娘:“阿凤怎么就知道张罗我这老婆子?当先顾着亲戚?”
凤姐儿用帕子掩着口直笑,半晌才向贾母解释:“老太太不知道,薛家姨太太和薛大姑娘是这里的常客,向来不跟我客气的,至于人家石太太么……”
“这里的布料怎么配,这么搭,成衣做什么样的款式,戴什么样的首饰,全是石太太想出来的。人家可才真是我们织金所的大行家,我看了石太太想出来的衣裳花样子,才晓得我前头十几年就活得就像个男人,半点不懂女儿家穿衣打扮的门道。”
贾母王夫人她们听了都震住了:京里人都知道织金所日进斗金,除了这里的货品确实是南边来的好料子之外,还有一件,这店里的媳妇子确实懂如何穿搭剪裁才好看,能给前来挑选衣料的主顾一些量身定制的绝妙建议。所以织金所的生意才能这样火爆。
没想到,织金所这些绝妙的主意,竟全是这位外表看来平平的妇人想出来的。
石大娘听了脸红,连忙摇手,说:“奶奶着实是谬赞了。”
没到这种时候,旁人都少不了问她是怎生想出这种绝妙主意的,石大娘便每每很尴尬——她总不能说,是从梦里得来的灵感吧。
好在这回贾母没问,只回头拍了拍凤姐,说:“皮猴儿,你可不就是打小当个小子养的?人前这么好强!”
贾母避开了石大娘的话题,只管吩咐凤姐儿:“还不先招呼你妹妹们先去挑些亮眼的料子。宝丫头平日爱穿素的,你偏给她挑两匹鲜亮的去;还有你二妹妹,今年要选秀的,你瞅瞅给她裁两身新衣,都要顶顶好的,回头再打两件首饰,都算在我头上。”
凤姐听见贾母记挂着迎春选秀的事儿,双眼一亮,一叠声儿地应下了,就去招呼她们姊妹们。
这时一个媳妇子走上来,冲贾母等人福了一福,手中捧着一只匣子,打开了将里面的东西给老太太太太们欣赏。
贾母等人探头一看,只见匣子里是几十枚又圆又亮的透明玻璃珠子,各种色彩都有,有些里面还夹杂了细密而闪亮的晶片,端的是一匣子晶莹璀璨。
贾母早年间在南边见过不少这舶来的玻璃珠,在心里暗暗算计这一整匣珠子的价钱。岂料那媳妇子一开口就说:“这些是赠给各位太太把玩的,每位都有一匣,不要钱!”
众人便都直了眼,纷纷看向立在远处招呼姐妹们的凤姐儿,心里送上个大大的“壕”字。
作者有话要说:1好刚口,即好口才的意思,见原著第五十四回 。
第136章
贾母她们看着织金所送上来一匣子一匣子的玻璃珠, 少不了咋舌,心想这织金所出手也实在是太阔绰了。
岂知织金所奉上的玻璃珠, 成本实在不值几个钱, 全都是玻璃厂不用的边角料, 或者是有杂色、达不到做平板玻璃标准的材料, 石咏他们才会安排染色和装饰,做成完全一样大小的玻璃珠,穿上细孔, 供主顾们自行挑选, 穿成珠串手串之类,随意把玩, 或是当做正儿八经的装饰, 都成。
这种玻璃珠很是新奇,贾母她们都没见过, 既剔透晶莹, 却又比寻常水晶饰品更华彩多姿, 女眷们见了都爱不释手,都已盘算起来:这几枚,穿在一处, 打个络子, 挂在璎珞上;那几枚,正好做个手串儿配衣服……
晚间石大娘与二婶王氏回到椿树胡同,石咏问起她们今日的观感,王氏嗫嚅着说不出, 石大娘倒有自己的主意,对石咏说:“咏哥儿,你近来捣腾出来的那些玻璃珠,我瞅着府里的太太奶奶们都挺喜欢,可就是那质料到底比不上宝石美玉,戴着也不如水晶珠,沁凉沁凉的。这些珠子,好看归好看,只怕卖不上价!”
石大娘的意思,这些珠子在大家女眷们眼里,只能当做一时的玩意,当不得正经珠宝来卖。
石咏听了便笑:“娘,这些本就便宜,原本就没指望在京里卖上大价钱。”
石大娘闻言一惊:“不是听说你还从别处借了好些个工匠过来,专门研制这些珠子吗?”
石大娘说得是实情,早先石咏向十六阿哥打了招呼,偷偷从造办处琉璃厂借了几个工匠来指点技术。这些工匠都来自山东颜神镇,那里在前朝就已是出产各色花式玻璃的重镇。
石咏请来这些匠人,别的不管,就只管研制各色各样的玻璃珠,除了贾母她们已经见到的染色与镶嵌工艺之外,还有好些工艺,如缠丝、套色、描彩、泥金等,还都在陆续研发之中。
他知道这些玻璃珠子在京里的潜力有限,然而他的目标却是将这些生产出来的玻璃彩珠运到广州,出口海外:一来这些珠子的成本非常低廉,二来来自东方的工艺美术制品如今在西方非常受欢迎,贩运出海,反倒比在境内销售利润还要多几分。这样一来,玻璃厂就能连边角料都利用上,并兼顾内外市场,将利润赚至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