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修文物(352)+番外
可这不大可能吧!
铁帽子王爵世袭罔替,子孙袭爵无须降等,同时还拥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如今已有的八位铁帽子王,俱是八位是在早先立朝之初便立下赫赫战功的皇亲宗室。
十六阿哥扭过脸,偷偷看看石咏,心想这厮不是在发梦吧。上一次皇父大封诸子,是在康熙四十八年。那时他年纪尚小,没赶上,往后这些年,自己在内务府当差也算是勤勉,但是皇父可再没有半点封爵的意思。他看眼下的情形,皇父一旦驾崩,新君登基,自己能侥幸得个贝子爵位已经是烧高香了——可这小子刚才随口胡沁,说什么自己头上的帽子一定会很坚实。
十六阿哥想到这儿,再看石咏脸上全无异色,仿佛刚才他只是闲聊了一句家常,在讨论帽子的材料质地,赶紧摇摇头:想多了,他一定是想多了。
这两人带着随从,在海淀几处赐园转过一圈,十六阿哥惦记着煎饼馃子,又与石咏转回树村,两人恰巧遇见了正白旗佐领梁志国。石家便是梁志国辖下,但是石咏又是梁志国上司的侄子,所以梁志国见了十六阿哥与石咏,丝毫不敢怠慢,跳下马过来见礼。
十六阿哥问起梁志国,这才知道他到树村是为八旗出城驻防畅春园的差事而来。
八旗出城驻防的消息传了很久,甚至树村附近的地已经圈出一大片,供八旗兵丁搭建行营。石家的五亩地距离正白旗行营稍许有些远,反倒是距离正红旗事先划定的行营略近些。
但是据梁志国说,正红正蓝两旗安排出京驻防畅春园之事,会稍许晚上个一两年。因为前一阵子正红、正蓝两旗的满蒙正副都统刚刚全部调换过,上头有旨意,新上任的都统为熟悉旗务,出城驻防之事暂缓。
石咏听说了,赶紧拜托梁志国,只说李寿原家就在树村,是自家佃户,在这边也做着点小生意,想要请本旗驻防的兵将多多关照。他说的“关照”,在照顾生意之外,也有请托梁志国保护的意思,还将李寿拎出来拜见梁志国。
李寿在正白旗旗署混的时日多了,认得梁志国,甚至与出城驻防的不少正白旗子弟也是相熟的,当下一一打了招呼,并郑重请托。旁人看在石咏与李寿的面子上,自然无有不允。
十六阿哥一直在旁看着,听梁志国说的消息,却莫名觉得心里一阵阵发凉。
皇上撤换了正红、正蓝两旗的都统,防着哪些人,明眼人一望而知。诸皇子中,分属正红旗的,是十、十五同十七阿哥,而正蓝旗的则有八、九、十三阿哥。十五十七两位,都与他一样,是汉女所出的无爵阿哥,这不必说;而十三阿哥沉寂多年,于军中已无话语权。
连十六阿哥也未想到,“毙鹰”一案的后续影响竟然到这时还有余波。明面上看,皇上对八阿哥的态度似乎已经转好,贝勒府的俸银俸米已经恢复正常,朝中文官里,对原属八阿哥一系的文官也已经不再打压,其中确有才干的,也已有七八人官复原职——
可没想到,在京畿防务上,皇阿玛还是对儿子们这么忌惮,一点儿都不愿他们沾手。
十六阿哥在一旁暗自心惊,但见石咏欢欢喜喜地向梁志国道谢,心里只能再度感慨:这小子,果然是生来命好,怎么偏就属正白旗的呢?
石咏对这些朝中的暗流涌动并无半点领会,心里只在为李家高兴,毕竟圆明园筑园的工程已经将近尾声,那边工匠渐渐撤走,这边八旗驻防兴建行营的人又过来。除了可以再卖一茬儿毛竹之外,李家日常经营的那些副业,也同样不受影响。
树村这里,李家的变化也影响到了村里的其他人家。虽说不是人人都像李家一样,主家能去买下一座荒山,但是村里人屋前屋后都开了一小畦一小畦的菜地,有好些人家也开始养猪养鸡,女眷自家没事的也开始做点儿小食往外发卖。
石咏与李家对此都不在意,一来别家的规模都无法和李家相提并论,二来市场这么大,光一个李家是填不满的,与其让村里的人都干看着眼红,倒实在是不如有钱一起赚。
到了傍晚,十六阿哥与石咏一起回京。翌日石咏依约去内务府府署见十六阿哥,向十六阿哥提出他要什么样的人。
这是他想了一夜的结果,既然他指着这些人从他这里把担子接过去,就必须符合一些最基本的要求。
于是他老实巴交地向十六阿哥提出,第一,要识字——
十六阿哥当即伸脚,冲石咏虚踹了一脚,笑骂道:“你道爷是那么蠢的吗?”
但实际情况是,内务府里,确实有些人是不识字的,尤其以工匠为主,他们很可能手艺精湛、甚至能绘画、能做烫样,但是遇上书本,就两眼一抹黑了。石咏考虑到将来很多技术和管理的内容,他都希望有所存档,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所以识字是必须的。
石咏接下来提了第二个要求,不要工匠——
这绝对不是他看不起工匠,而是因为石咏以前就是从事文物研究与修复工作的,一向觉得这些古代工匠们实在厉害,他面对工匠们,心理上自然而然就有一种崇拜感。再者,如今内务府的工匠大多绝技在身,有些是历练了几十年才练到眼下这个份儿上,石咏可不想自己瞎指挥,叫旁人的一手绝技给旁落了。因此石咏想寻几个白纸一样的年轻人,陪自己一起历练。
至于这些年轻人是什么样的性子么,石咏却不大在意,反正他以前在研究院里带实习生,都是因材施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