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修文物(412)+番外
“回头师父再送你一盏灯,比你额娘点的油灯或是蜡烛都要亮不少,你若晚间实在想看书习字,就点那个。”石咏也不想过分打击弘历的学习积极性,便提出,将早先试制成功的煤油灯送弘历一盏。
这煤油灯在京里,还是极少数几户人家才有的稀罕货。一来是因为“煤油”的货源还不足,薛家已经去广东寻货源去了;二来则是因为十三阿哥心心念念惦记着这是军需,不想在供应军中之前先将这好东西泄露出去,所以如今这“煤油灯”还没有大规模量产,兀自处于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的研发工作之中。
石咏赠给弘历的这一盏灯,已经比他当初给十三阿哥演示的那一盏灯要精巧得多了:白铜底,玻璃灯罩,一只白铜的灯提手,可提可放。另有一只专门的尖嘴滴壶,用于给灯添加煤油。此外,这盏灯灯座上有一只旋钮可以调节亮度,石咏怕弘历之母钮钴禄氏过于俭省,便特为在旋钮上做了个标记,要弘历以后读书的时候,一定先将油灯调节到此等亮度。
弘历年纪尚小,但是王府长大的孩子,什么人对他是真的好,小孩子心里是门清,当即将石咏所交代的事一一记下,又叫随身侍奉的太监跟着石咏学会了怎么点灯熄灯,这才恭敬谢过了师父,接了这盏灯去。
弘昼见到四哥得了这样一件好礼,也闹着想从师父这里得一盏。
石咏冲他笑笑:“没问题,等五阿哥将‘永字八法’的每一笔每一划都练到家了,师父自然也送你一盏。”
弘昼一听,终于收束一二,乖乖去习字。
石咏心里偷笑:弘昼毕竟是小孩子,弱点在哪里,简直一望而知。
然而石咏舒心了没多久,却得了个消息,说是雍亲王点他去,想请他也给自己配上一副眼镜儿。
第181章
在石咏张罗出眼镜铺子之前, 这个时空已有眼镜,大多是西洋舶来品, 老花镜偏多, 近视镜也有些, 多是将玻璃或是水晶打磨抛光而成, 有单柄的,也有双柄的,选择不少, 但是都价值不菲, 大抵只有王公贵族或是高门富户才能用上。比如宫中仁宪皇太后,就有好几副, 不过只是偶尔用用。
更离奇的是这个时空尚且没有验光之类的手段, 所以老花镜都是按岁数来卖的,有四十岁的镜片一档、五十岁的一档、六十岁的一档等等, 至于到底合不合适, 只有戴过的人才知道。
石咏有时候想, 若是有个四十岁年纪的人,若是发现戴上五十岁那一档的镜片才能看清楚,那该有多心塞啊!
他张罗出来的眼镜铺子, 能够使用的配镜手段也很有限, 配镜之前所做的工作,一是准确测量瞳距,二是事先准备了数十片不同弧度的镜片,用镜片试戴的方法选出最合适本人的眼镜片。待选出合适的镜片之后, 眼镜铺子会按照采集的瞳距数据加工,最终制出一副合适佩戴者本人的眼镜。
石咏当初将这一爿眼镜生意构想出来的时候,十三阿哥、贾琏和薛蟠几人商议了一番,都觉得不会太赚钱。
这世上需要看书写字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且不说不是人人都识字,识字的人中,其实也有不少只是平常能读个信,不是睁眼瞎而已。需求少,再者这光学玻璃的成本也不低,若是教人人都掏银子来配这好几两银子一副的“眼镜儿”……总之,包括石咏在内,人人都不大看好这桩生意。
但是这生意又不得不做,按照十三阿哥的意思:用这眼镜的生意来补养光学玻璃器件的研发,大家只要不赚不赔,这门生意就算是成功了。
十三阿哥名下的玻璃厂,如今已经单独成立出来一个研发处,石咏偶尔会点拨一下研发处的工匠,但是主要的研发工作,都还是要靠这些工匠们自己来做。
研发处如今的主要项目,一是单筒与双筒的“瞭望镜”,就是军中所用的那些,双筒的尽量做得轻便,单筒的则追求放大倍数越高越好;第二件就是显微镜,太医院那里见过了一两件样品,试用一阵之后,似乎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东西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向玻璃厂提要求。
按照十三阿哥的意思,“瞭望镜”乃是军需,眼下西北那边不太安稳,若是能早些大批量地产出轻便且可以及远的瞭望镜,西北将士们便能多一分安全,多一点胜算。第二件“显微镜”则是出于十三阿哥悲天悯人的念头,听石咏描述过这显微镜能对当世医学的发展大有进益之后,十三阿哥立即点了头,只说不吝投入,一定要将这一件物事好好地做出来。
所以,石咏的眼镜生意看似鸡肋,可是要支撑这两项有着重要意义的产品,便也不得不勉力开张,在城里吆喝起来。
只是石咏全未想到,雍亲王竟然提出,要石咏替他也配制一副眼镜。
石咏哪儿敢怠慢,当即带了一名在眼镜铺子当差当了一阵的眼镜工匠,一起进雍亲王府,给这位雍亲王配眼镜儿。
雍亲王公务繁忙,偶尔得了空,王府管事便叫石咏赶紧过去。石咏带着眼镜工匠,两人一起进了雍亲王的书房,行过礼之后,雍亲王只随意招呼:“赶紧的!之后本王还有些公务要与户部几个属官再议一议。”
石咏一点头,连忙吩咐一起过来的工匠先给雍亲王测瞳距:测瞳距的时候要近距离正视这位亲王殿下的双眼……他反正是不大敢的。虽说石咏也从来没做过什么对不住雍亲王的事儿,只是这一位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石咏在他面前随时想要三省其身,生怕自己哪一点做得不合适,就惹恼了这位冷面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