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红楼修文物(512)+番外

作者: 安静的九乔 阅读记录

如英也不是个一味只会扭捏的女子,当下便咬着唇笑说:“这可是你说的,若是你不怕我替你丢人,我还真有这心要献一回丑的。”

石咏也笑:“我媳妇儿写的哪里会是献丑,若是你将为夫所写的那些‘打油诗’都传扬出去,那才真真是丢人呢!”

如英想起石咏写过的“打油诗”,就忍不住想笑,句子都长长短短,不合格律,而且大多数时候词句直白得可爱。石咏偶尔还会教她单押、双押、三押四押什么的,那些个句子念起来也的确颇有韵味,特别有节奏感,只是……真不适合传扬出去。

此时已是夜深,但石咏将这事已经牢牢记下了,第二天他就让李寿去打听一下,林家的大管事林南是否还在京中。

林南如石咏所料,还留在京中,有些林家的产业需要他处理一二。听说石咏夫妇有信带给南边林老爷林小姐,当下满口答应,只说了自己离京的日子,石咏只消在那之前,将书信交给他,他保证替石咏将书信带到。

如英经石咏鼓励,便真将以前自己咬着笔杆写出来的几首小令都一一抄录出来,并写了一封措辞恳切的信,详述自己读过对方的著述,才真正对这诗词一道生了兴趣的经过,又说独自在京中无人切磋研讨,因此只献丑附上些旧作,恳请指点。

石咏则给林如海去信,郑重谢过馈赠,并提及若是林如海再来京城,必当亲来拜见。

林南不日便办完了京里的差事,带同石咏夫妇给林家父女的两封信南下。林如海得知石咏的新婚夫人给自家闺女寄来了书信,只道是女儿在京中的旧识,并不在意。

林黛玉收信倒觉得有趣,偶尔问宝镜:“世上少有人知道我写诗教诗的事,怎么石夫人好似一早就知道的?”

宝镜听说了此时,倒也为石咏欢喜:“哟,那个傻小子,终于娶上媳妇儿了!”

它想了想又笑说:“无妨,石咏那个小子的确有些不同常人,只是他行事自有分寸,费了这半天劲儿娶来的媳妇儿么……也绝不会是心思险恶之人。绛珠便当是值得一交的朋友便是。”

林黛玉便应了,提笔给如英写回信。

待如英真的收到回信,一时半会儿竟有些不敢拆了来看,待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看了,又喜得抱着信笺自己坐着发一回笑,然后将信妥帖收好,自己又去寻了些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诗书搁着,一待空闲,便会读上一读。

自此京中与扬州那里便一直有书信往来,此乃后话。

然而石咏如今最急需要办妥的,便是在“百花深处”举办的第一次拍卖会,这不仅仅是内务府头上的差事,更是拍卖行的“首秀”,将决定这一行当的将来,石咏绝不敢怠慢。

而如英曾给他念诵的那一首《问菊》也给了他启发:既然时人都喜欢应景,喜欢围绕一个主题做文章,那么他们这次的拍卖,便也来应个时令的景好了。

第228章

石咏与十六阿哥商议之后, 定下了“百花深处”拍卖第一个大单的时令主题——“夏荷”。

抱着这个主题,石咏与十六阿哥两人花了不少工夫, 分头翻阅内务府的账册清单, 勾出适合拍卖的物件儿, 列了单子由十六阿哥去库房征调, 调出以后给康熙上折子请求销账,待康熙批了之后,东西就可以从宫禁中送出来准备拍卖了。

十六阿哥在内务府走流程的时候, 石咏则忙着赶制名录, 同时安排外面的人造势。

上回在松鹤楼的一场拍卖,迄今京里不少人家依旧记忆犹新, 而且此时距离当初那场拍卖已过去两年, 当初错失机会,没拍下心仪物件儿的买家听说了消息便开始摩拳擦掌。

石咏如今已经深谙“吊胃口”之道, 他故意通过琉璃厂的杨掌柜“泄露”了一小部分拍卖名录出去, 据杨镜锌说, 他手上那张不知是真是伪的“名录”,短短一天功夫,便被人抄了二十几份走。

石咏稍许松了口气, 上次拍过一百余万两之后, 这京中的古董市场依旧有很强大的购买力。

没想到在这紧锣密鼓地筹备之时,十六阿哥那里又出了岔子。他苦着脸来寻石咏,指着当初两人一起拍板的名录,说:“这单子不行, 里头有一半儿的东西得换。”

原来,十六阿哥早先拿来的账簿中,有不少是前朝留下的物件儿,待石咏他们敲定了之后,十六阿哥去调库,这才发现好些东西根本就不在库房之中。

据十六阿哥说,这根本就是一桩“无头案”。东西是前朝的,账簿也是在前朝的基础上誊抄的,这宫里宫外的确有传闻,前朝时候不少太监宫女监守自盗,将宫里的东西偷出去变卖,甚至当年闯王攻入紫禁城的时候,也有不少宫人卷了东西出逃。

可问题在于,前朝距今已经七十年了,宫中库存早已清点过重新造册,怎么账实之间,还有这么多不符的?

若不是十六阿哥这回突发奇想,将宫里所藏的古董物件之中,特地选了那等没有“内造”、“上造”字样的东西出来发卖,短时之间,根本不会有人发现这些东西已经悄没声儿地就消失了。

十六阿哥与石咏两人面面相觑,可又无法,只能老老实实地另行选取其他,再由十六阿哥前去调库,短时间内要全面清查宫中所藏,是不可能的了。

石咏提醒十六阿哥:“十六爷,这回销库的时候您可得提防着点儿。”

十六阿哥在内务府总管的位置上已经坐了好几年,这些分寸他都有,当下应了,自行去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