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修文物(670)+番外
孟氏择定一间院子,也是两进,格局与石家的西院差不多。刚好石咏认识房东,对方看在石咏的面儿上,便免了押金,让孟氏一行人住了进来。
与此同时,石喻带着弟弟石唯去拜见了姜夫子。双方商定了,与姜夫子所有的学生一样,石唯现在学塾中就读一个月,双方都认定了,觉得合适,便行拜师礼。石唯这为人弟子的到时再交束脩也不迟。
早在石喻等人一起考过县试府试时,姜夫子的学塾就已经跻身外城最炙手可热的学堂之一。等着进学试读一个月的蒙童们得排队,有的得排上半年一年才能轮到他们。然而对于石唯,姜夫子看在爱徒石喻的份儿上,让他加了个塞儿。
于是孟氏母子三人,似乎便顺顺当当地在椿树胡同安顿下来了。
一个月之后,腊月已近。这个时候往往是内务府最忙的时候,石咏成天在府署里忙得脚不沾地。这日他直忙到天擦黑了才到家,刚进门,李寿便告诉他孟氏那边,已经从原先赁的院子里搬了出来。
孟氏那边原本说好了要长久住下去的,先住个半年。房东看在石咏的份儿上,也没收押金。但是孟氏搬出来的时候也没有事先打招呼,只留下了一个月的租金就走了。房东忍无可忍,便寻到李寿,着李寿来问石咏,这究竟该怎么办。
石咏只能安抚房东,请他勿急,且另寻租客。这空置时候的租金,一概都由他石家来承担。那房东这才觉得好些,努力又寻下家租客去了。
石咏还来不及打听孟氏等人搬去了何处,先赶着去了学塾那边寻姜夫子,问起石唯。姜夫子笑着冲石咏摊摊手,道:“大约是没有缘分吧!那孩子是挺聪明的,我初见时还以为又见了个喻哥儿,可是谁知道……”
在姜夫子看来,石唯确实资质很不错,但若说有神童之名,倒也不至于,与石喻当年的水平相差仿佛。但是石唯读起书,却没有石喻那么灵活,不太容易变通,在学塾里学书的时候听不进同窗的意见,甚至与人争执起来;而夫子说的,石唯却又一味照单全收。
“我教得不顺手,那孩子学起来也吃力。后来孩子的母亲亲自上门打过了招呼。如此一来,不如好聚好散。”姜夫子云淡风轻,丝毫不挂怀。
可是事后石喻也听说了石唯离开学塾的原因,转头告诉石咏。却是这孟氏觉得,姜夫子学塾里的学生,大多出身平平,都是住在外城的子弟,家境也不好。即便将来石唯能在这里读出来,考出功名,也无法在学塾里获得合适的人脉。
石咏听完二弟说完,重重一拍头,觉得刚才姜夫子没有将自己从学塾里轰出来实在是看在多年老邻居的面儿上。这所谓人脉,不就是在一间合适的学塾里,同窗们都刻苦且出息,将来一起挣得功名之后,能彼此扶持吗?哪有一上来就结交权贵子弟的?那样的地方,还能让孩子静下心读书么?
他无语了半日,晓得日后还要再跑一趟学塾,向姜夫子致歉才是。他当即找到李寿,问起孟氏她们搬去了哪里。李寿摇头说他也不知道,那边搬走的时候没有留话,因此石家人也不知道她们新的地址。
石喻听说,则挑了挑眉,微笑着说:“大哥,三弟他们应当是搬去内城了,咱们看着吧!”
可还未等石咏打听到孟氏等人搬去了何处,富达礼抽空过来内务府府署见石咏,开门见山地请这大侄子给支个招儿:“茂行,唯哥儿娘前来求我,让安排唯哥儿进景山官学,你看这事儿咋办?”
石咏:……
他不得不佩服,这雷厉风行、敢想敢做的孟氏。
第295章
富达礼转述了孟氏的请求, 孟氏托他帮忙,引荐唯哥儿进景山官学, 想是已经打听过, 当初石喻去景山官学报到, 正是富达礼带着去的。
石咏见大伯烦恼, 便笑着说:“这简单,您就说景山官学的标准,是十五岁以上的在旗少年才可以招收。”石唯才九岁, 年岁差得有点儿大。
富达礼却道:“那一位可不是个好糊弄的主儿, 她回头又指,喻哥儿入学的时候一样没有十五岁。”石喻大约是十三岁头上才入的学。
石咏想了想, 道:“您就实话实说么!喻哥儿当初入学的时候, 景山官学也不同意来着,说一是年纪太小不适合练习骑射, 二是入学之后, 若是两届之内考不中举人, 便是要劝退的。若是这两个条件,那边都能答应,大伯您就真荐了这孩子, 去景山官学试试呗!”
石咏嘴上这么说, 心中却大概猜得到,孟氏知道了景山官学的实情,一定不肯送唯哥儿过去,石喻在官学里, 骑射尚且吃力得紧,别提年纪更小的石唯了。况且两届之内必须乡试取中的条件,也太过苛刻,孟氏不会答应的。
富达礼也觉得是个好主意。他当即回去,将这话给孟氏带到。果然孟氏不再说什么了,就此打消了景山官学入学的念头。隔了两日,富达礼又过来告诉石咏,说孟氏在永顺胡同附近租了一座三进的院子,而唯哥儿进景山官学不成,最后还是进了瓜尔佳氏族学,和讷苏他们在一处。
石咏心知孟氏嫌弃外城,又惦记着住在永顺胡同附近可以与伯府常来常往,时时走动,对她和唯哥儿真姐儿以后可能会有好处。她一意如此,石咏便也随她去,不扰及自家人便好。
这段时间里,石喻一直在景山官学安安稳稳地读书,没有受多少影响。他进官学一年便即中举,再加上后来参加覆试的事儿,让一拨监察御史都为八股截搭题抓狂。石喻登时在官学中出了名,极受瞩目。原本官学中他年纪太小,无人愿与他结交的,如今渐渐也有些同窗愿意与他一处交流交流,尤其是那些转过年去要战春闱的子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