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红楼修文物(797)+番外

作者: 安静的九乔 阅读记录

李卫与石咏臭味相投,转眼就猜到了石咏打的什么主意,而王乐水此刻还在一旁犯懵,石咏已经大笑道:“知我者,又玠也!不过眼下我手中只有一丁点儿这紫胶的存货,想储苹果也舍不得,只能拜托又玠你,速速去云南帮我。”

一时众人相对大笑。李卫忠人之托,又细细记下了橡胶与虫胶的特性,向石咏问清了当如何寻找引种这两种“作物”。石咏知道虫胶在云南从明代起已有少量的人工采集,而橡胶应当还未引种,便建议李卫通过广州海关,从海外进口橡胶的种苗。

李卫清楚橡胶的重要意义,若是能在云南引种这种作物,那橡胶轮胎、自行车什么的就全有着落了,当下拍胸脯答应了石咏,表示包在他身上。

此外,李卫也问起畅春园到西直门的“皇家御道”,他知道石咏辖下的内务府营造司正从旧“皇家御道”上修建出一条岔路,通往圆明园的。李卫对那种坚实的路面早就眼红不已,如今他有机会外放当官了,便也想自己修条路,修好路,造福一方百姓。石咏则建议他也去广州城打听,购买一种叫做“沥青”的材料,回头他就把内务府筑路的法子记下来,给李卫寄到云南去。

两下里相谈甚欢,李卫和留在京里的石咏一时都动力满满。分别之后,李卫便快速启程,踏上往云南去的驿道。

恰于此时,石咏接到了贾琏的来信。贾琏在信上什么都没说,只说他很快要随伊都立回京。石咏一时有些懵,贾琏的仕途前程,难道定下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1杭州织造孙文成孙家据说是红楼里王家的原型。前段时间很火的请安折子就是他的手笔。而雍正批“朕躬甚安好又胖了些”那一份折子其实是雍正五年元月孙文成所上的,然后不久孙文成就因“年老体弱”而被免职,回乡养老。估计那时雍正也觉得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了吧。

2紫胶可以作为苹果柑橘等的上光增色剂。

第348章

答案是并没有——贾琏如今依旧仅仅是个大同的同知, 且已经分别主管了辖内的钱粮与刑名,对于基层管理工作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而且上次他顺利破了山西辖内的“盗匪案”, 没有少拿任何一名无罪之人, 也未多株连一名无辜之人, 案子颇得漂亮, 康熙以下,张廷玉等重臣都曾经盛赞的。

然而这次贾琏随伊都立回京,吏部对他的安排却只有寥寥数字, “着进京由吏部勘察其行”。见了这邸报的人大多觉得贾琏的前程堪忧。连贾琏的旧上司伊都立, 曾经保举过一回贾琏,但是随着这保举如石沉大海, 而伊都立又调任成为内务府总管, 贾琏的将来,便显得更加没指望。

贾琏回京颇为低调, 甚至行李都是当日他与凤姐分别出京时的那些, 并未额外添置过什么。虽说地方官员生财有道, 但是往来人情,往上级打点出的开销也多。且贾琏夫妇手上有织金所,不缺钱, 因此他们也不会去搜刮地方, 刻意敛财——这也是贾琏官声好的原因。

回京之后,贾琏照例去椿树胡同寻石咏,在胡同外转来转去,始终没好意思叩石家的大门, 结果在胡同口遇上从景山官学回来的石喻,石喻认得贾琏,自然将人一堵,扭回石家,石咏才得以与贾琏相见。

“琏二哥!”石咏跌足道,“你怎么能这样!”

若真发生贾琏过门而不入的事,石咏怕是要讨厌自己——多年的朋友,回京了,竟然还不肯上门。

贾琏苦笑着挠挠后脑,道:“这不是想着你也需要避避嫌吗?”

石咏气笑了道:“这话怎么说的来着,当初你没当差的时候,咱们几个就已经一起合着伙做生意,这事儿人尽皆知。你觉得我跟你这交情,就算避嫌了,旁人能信吗?”

贾琏一想也是,他本就是个磊落之人,石咏这么一说,他便撂下那些有的没的心思,哈哈一笑,伸手摸着肚皮,道:“五脏庙唱空城计了,哥哥我就不客气,在府上叨扰一顿饭了!”

石咏赶紧将他往府里迎。如英知道贾琏是丈夫的好友、迎春的兄长,赶紧命人传饭。一时上房摆饭,贾琏石咏两人先祭了五脏庙,都吃了个八分饱,才静下心来说那些令人烦心的事儿。

“因着史家两位表叔被押解上京,老太太便病倒了,前一阵子延医问药,很是闹腾了一阵。本想着我回京,许是能有点儿希望,谁晓得眼下竟是摊上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

听见贾琏如此说,石咏连忙安慰,只说他近来冷眼旁观,雍正用人,但凡品行并无差失,办差又有能力的,如李卫、王乐水等人,都已经履了新职。贾琏在山西任上的功绩全是可以拿出来说的,吏部没有理由就这样将他晾着。

贾琏听了这样的安慰,反而更愁了:“我也觉得我当差当得不错啊!”

话音一落,石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道:“琏二哥自己都有这等自信,可见将来必然能堪大用的。”

贾琏也忍不住笑了,片刻后才道:“我这次怕是受了府里之累。而且好些事府里一直瞒着我们夫妻两个。我回去之后,府里什么都没告诉我们夫妻,直到我去探视老太太,老太太告诉我一件事——苏州史家去年腊月时的年礼加厚,多给咱们家送了五万两银子!”

石咏听说了,只有扶额的份儿——原来他所料真的不差,史家真的得到雍正登基的消息之后就立即开始转移财产了。说来去年腊月正值国丧,京里哪家人家有这心情过年?贾府又没有添丁进口,史家哪里来的由头给贾府的年礼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