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给全红楼直播解读原著(249)+番外

作者:安静的九乔 阅读记录

在宝玉身边,竺凤清闻言也是愕然。但那金西洋自行船,他也是从没见过,当即打叠精神,望向天幕。

【果然,兰兰就说嘛。廖老这儿就是一个百宝箱,只要是关于红楼的古董物件儿,廖老这里多半都能找得到。】

天幕上,廖老真的喜孜孜地捧出一只通体金灿灿的小船,举至萧兰兰跟前。

【不知道小伙伴们还记不记得关于这条西洋自行船的典故了。兰兰给大家略提醒一下——当时是紫鹃为了试探宝玉,故意在宝玉面前说林家人要将黛玉接走回苏州去。宝黛两人毕竟是打小儿一起长大的表兄妹,宝玉听见这个消息,当时就变得疯疯傻傻的,见到十锦格子上有这么一条自行船,赶紧让人取下来掖在自己被中,说“这可去不成了”.…】

宝玉现在也听傻了:他万万没想到,林黛玉离去,“自己”竟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然而现在回想起黛玉被林姑父接走的那一刻,宝玉并不觉得特别难过,可能那时两人情谊还未太深。此刻他心中唯有一种隐痛,始终挥之不去。

但他身边现在是那个比小鬼还要精明的竺凤清,而且接近宝玉正是心怀鬼胎。见状,竺凤清便安慰宝玉:“打小一起长大的情分在那里,乍一听要分别,必定是难过的。这么说来,玉兄便是那位林家小姐的表兄?"

竺凤清这竟是顺理成章地找到一个借口,可以多向宝玉打听打听林家小姐的事,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个诡计多端的追求者。

就听宝玉含含糊糊地答道:“是呀……有缘无分的表兄,但能早早想清楚这是有缘无分,也不失为一种好处。"

竺凤清颔首:“很是,很是!”他一边点头,眼珠一边转着,在盘算如何开口,向宝玉打听林家小姐的其他喜好。

外头百姓行人,听见天幕这么说,多有笑话宝玉的,把这么一个小小的自行船掖被子里,就能拦着不让把打小一块长大的姑娘接家去吗?

宝玉:……我这无用之人也就只能想出这种蠢办法。天幕上却还在继续说——

【廖老,能让我们看看

这“自行船”自行的样子吗?】

就见廖老点了点头,伸手去那自行船下,捏住一枚钥匙般的手柄,转了两转,然后将那枚自行船交到了萧兰兰手里。

"咦,动了动了,这自行船真的能动!"外头大街上一片喧哗。

就见天幕上的萧兰兰,双手捧着那枚金碧辉煌的自行船,将它冲着天幕外靠近了些,众人便能见到船上一个黄金打造的艄公,双臂摇动,那船上的船橹便有节奏地跟着摇动,那船由萧兰兰捧着缓缓向前行进,便仿佛真能“自行”一般。

【哈哈,兰兰当初看书时看到这只自行船,就在想,船儿啊船儿,快把林妹妹从贾府上带走吧!紫鹃当时曾经劝黛玉考虑考虑宝玉,说:"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⑤】

【然而兰兰想,宝玉自己,也未必是个干净人儿,身边已有一个没过明路的妾,房里还有不少漂亮的大丫鬟作为妾室预备役。黛玉图他什么?不如早早地乘船回南,海阔天空,免得为了着一棵树,放弃了一整片森林。】

竺凤清听见这句,顿时将双手用力拍着,大声道一句:"好!"

他见宝玉狐疑的目光朝自己这边转过来,连忙解释一句,说:“小弟身边就没有个三房五妾,也就天幕上萧仙不知道小弟这么一号人物,若是知道,定然夸赞小弟一句。"

第117章 第十六次直播②

天幕上萧兰兰捧着那只能够自己活动的自行船,引起了地上百姓的一片好奇之声。"真的,看那艄公,真的能划动船橹!不知道将这船放在水里,是不是也能自己走。""这不成吧,这船是金子打的,一搁水里就沉下去了吧?"

“乖乖,不愧是宁荣街上的贾府啊,这么一件小小摆件,便全是用黄金打造的,不愧是豪富之家,百年大族!"

因此便没人在意萧兰兰批评那些王孙公子们“三房五妾”之事,都只管留意那条自行船了。

【咦,兰兰记得,除了自行船之外,红楼里还有自行人。廖老!】

萧兰兰向白发苍苍的老收藏家转过身,就见廖老先生笑眯眯地,右手中握着一件物事。

萧兰兰一转身,廖老便将右手摊开。就见里面是一个小小的人偶,头上戴着礼帽,穿着西洋人常穿的齐腰短褂子和马裤,脚上还蹬着马靴。

萧兰兰看得双眼放光,连忙将那小小的人偶接过来,学着刚才廖老的模样,将那小人背后的一柄钥匙转了又转,然后将这人偶放在身前的桌面上。就听“铿锵铿锵”的声音响起,这小人真的迈步走起来,只是走了没多久,那声音的节奏便减慢,小人似乎关节生涩,越走越是艰难,渐渐也就停了下来。

天幕上飘过一片“好玩”、 “有趣”这样的留言。

【23333:兰兰,当时就已经有这种玩具了吗?】

竺凤清以前在海外见过这个,自然知道是玩具。宝玉却睁大了眼睛,看了半日,才摇头道:"不,不是……这不是我们家的东西!"

【是的,自鸣钟、自行船,还有这种自行人,这一类用发条装置驱动的物品,在《红楼梦》成书的年代,已经传入我国。如果小伙伴们去过故宫博物院钟表馆,应当对那些钟表上能够自动报时的小鸟、能够自己出来敲钟的小人有很深的印象。】

【那些技术,都是在康乾年间传入我国,再由我国的工匠学习、吸收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