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门科举(226)+番外

作者: 玉子双泽 阅读记录

虽是确定了建文帝是重生的,但观他今日这道上联,宗泽已是猜到他是死后飘了多年再重生。就是不知,他到底飘到什么时候了?应该不会是现代吧?

应该不会,观建文帝这些年来的政令,足以看出,他不是很了解后世的。尤其是他对藩王上,虽然他成功将藩王手上的权利收归中央了,虽然做到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但他却没有如清朝一般,实行降等袭爵制。而仍是世袭罔替。

要知道明朝这个宗室王爷世袭罔替制度,到了明后期,给国家造成了几令帝国崩溃的经济压力。到了后期,政府一年的税收都根本不够发这些王爷岁币的了。清朝就是吸取了这个教训,所以才施行降等袭爵的。

如果建文帝飘到明末,不可能不知道现今藩王世袭罔替制度的危害的。以他前期削藩的雷霆手段,这个完全是可以捎带做的。可是他没做,那就说明,他可能不知道危害之处。

想到这里,宗泽放心了,看来,这个建文帝应该是做了阿飘多年再重生的。但却也没飘到明灭亡时。既然如此,后续自己大可将现代的一些,于国于民有利的经验融进来。如果给他治国机会的话。

建文帝赏过宗泽三人,又哈哈笑着勉励一阵,方让三人退下继续答题。

当然了,这第三题,也没什么几个人答了。刚才第二题的对联,让皇上淘汰的就只余宗泽三人了。

这第三题还是问政,建文帝也没出具体问题,就让三人就现在自由发挥。

宗泽看到这题,心道,这建文帝是真在考他们了,这题可是不好做的了。要安全的话,就平平而答。可是宗泽有点不甘心,皇帝出考题。这人一辈子可能就这一次了。趁此机会在皇上心里留有印记不是最好的么。

反正现在已经确认建文帝不是同乡,且就算是重生,那对后世之事知道的也不多。既然如此,那自己今天就来一鸣惊人好了。

两炷香的时间一到,宗泽就率先捧了卷子呈到皇上案前。这个也是建文帝出题前吩咐过的。为着保护学子所写问政之言,免得第三人看到,所以让他们亲呈上来。

大内侍卫统领肖成对皇上让人亲呈文卷之举颇为不赞同,待要阻拦。建文帝却是一摆手:“无妨。你们这么多人都在这里,难道还怕一个小小书生么?”见皇上已经意决,肖成不敢再多说什么。只得全身戒备。

宗泽终于得以近距离见到建文帝。这是个四十上下的中年帝王,身上龙威甚重,但又却有一股圣人没有的悲悯之意。宗泽心头大松,真是菩萨保佑。看来,虽不知这建文帝有了怎样的机遇才回来的。端见他身上的这股气,足以看出,他不是那等受了磋磨就要报复天下之人。真乃天下之大幸也。

建文帝拿过宗泽呈上来的文章,展开细看。就这一看,他都心头大震。此子见解竟然如此透彻有远见!

第167章

只见这陈宗泽的文章大胆无比。直指藩王世袭的危害, “累世袭爵,王爵过剩。累至尔后,将成国之重负……因此,虽是宗室之后, 也当按功封之,如同别之封爵,依次降等……”

要不是顾忌人多,建文帝都想击案赞好了。之前他只是削掉了藩王的权利, 想着这些人只要不生事, 养着就养着好了。

可是, 陈宗泽这文章却是只指要害, 随着宗室子弟日渐增多, 王爵将越封越多。如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世子(可以世袭亲王), 长孙封世孙(可以世袭亲王)亲王的其余各子封郡王王爵多后。其他郡王什么的也是依此例。这样封下去,到时恐怕真如陈宗泽所说,国将无财供王爵岁币了。

这问题不小, 可得好好理理,早点列入朝政才好。思虑过后, 建文帝心中有定论。

接着又看过马云庆、王赫二人的文章。二人文采不错, 可惜跟陈宗泽比起来,却是谨小慎微。不出彩也不出错。除开文笔,真是平平之作。

建文帝面上不显。命袁忠将三篇文章用匣子装起来,说是要带回乾清宫细看。

见袁忠装好文章后。建文帝才又对三人勉励一番。又命袁忠再赏三人。久在帝侧的袁忠虽未看到三篇文章,但见方才建文帝细微的神情表现。他已是看出, 这陈宗泽这篇文章恐怕是非同小可的。

知道皇上对这陈宗泽上心了。因此,袁忠再给三人赏赐之时,马云庆、王赫只不过平常的金帛之物。给宗泽的却是一块儿蓝田玉镇纸并一块儿寿山石。宗泽双手捧过这两件宝物,心中大定。看来,皇上是认同了自己的观点。

观建文帝方才没有露出任何痕迹,就让人密密的封起自己文章的举动,宗泽也是庆幸不已。这个皇上还真是有悯人之心,宗泽感念不已。宗泽非常清楚自己写的是什么内容,他这是触及了宗室的根本利益。皇上如果稍稍漏出一点,估计那些宗室会将他撕碎的,还考什么科举。

可刚才建文帝不管是出于他自己的政治考量还是对自己的保护,他做的很保密。这就够了。宗泽大松一口气。

宗泽知道今天也算是兵行险着了,但是,就如同现代企业一样。难得见一次大老板,那不得拿出全副本领的好好表现下的。尤其是像这种皇上亲自来国子监视察,其实也是在看国家的后备人才。

宗泽这次的表现无疑是成功,从皇上的赏赐都可看出一斑。宗泽没猜错,他今天的文章是在皇上面前留有很深的印记的,也将成为他日后在朝堂挥洒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宗泽走后,建文帝兴致不减,对着国子监祭酒刘砥直夸国子监人才辈出,当是国之栋梁之地。刘砥也赶紧乐开了花的谢恩谦虚。

场面话说完后,建文帝又特意的问了下陈宗泽的情况。知道他在国子监的学习成绩非常突出,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会参加今年顺天府的乡试的。又知道他今年才十六岁,建文帝笑着捻须点头一笑:“嗯,如此年纪,竟能在国子监天下英才聚集之地,次次考试名列头等,实属不错。刘祭酒,说不得你们国子监今年要出个十六岁的年轻解元了。”

听得皇上这金口玉言,在场众人真是人人耸动。这个陈宗泽可真是入了圣上的眼了。圣上这金口玉言一出,只要陈宗泽的文章差不离儿,谁敢让陈宗泽落榜?虽说乡试时是糊名的,但如果主考官要想知道陈宗泽的卷子,也不可能是知道不了得。

对今天的彝伦堂对答自觉不错的宗泽,也心满意足的回去继续读书去了。殊不知,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他的举人名额基本已经内定了。虽然以他的成绩是不需要走后门的,但如果这个后门是当今,那就是无上殊荣了。

有了皇上的话,别说别人,就是刘祭酒都对陈宗泽关注几分了。于是,在升入率性堂后,宗泽发现自己的课业比原来多了许多去了不说,就连月中大考都变成了刘祭酒。宗泽颇是

奇怪,刘祭酒不是已经在四月份时主持过季考了么,怎么率性堂的月考他也亲自出马了?

不过,疑惑是疑惑,宗泽想着率性堂也相当于国子监的毕业班,毕业大考由祭酒主持,也是理所应当的。

殊不知,刘祭酒为着他也是用心良苦啊。因着皇上的话,陈宗泽是必中的。可是,刘祭酒怕陈宗泽失手啊,好歹也是国子监出去的学子。虽说因皇上的话那是必中无疑的。可是,那也得在水平线上才好啊。不然,说出去,那还不嫌丢人的。

何况这次要参加顺天府乡试的国子监学生也有快两百号人的。那就借此机会好好检验一二才是。

于是,这次率性堂的月中大考就仿照乡试的制式考试。不过因着乡试是三场一共九天,而国子监的月中大考不大可能考九天的,于是就将题量压缩了一下,考两天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