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绑定系统,我成了首富(376)+番外

作者: 饭桶一个 阅读记录

说定了大概流程,村长就离开了。

村里人看村长到明月家去,大概也能知道是为了什么事。

“明老二家真的是长脸了。”

“谁让他女儿养得好。”

“娃娃还是得去大城市读书,更有出息。”

......

三三两两的人围在一起感慨,不由眼馋明月这么个宝贝女儿。

以前说明爸爸一根筋的人,现在却敬佩他。

一声鸡鸣,里坳村村民陆陆续续起床。

穿衣服洗漱声,洗脸水声,厨房锅碗瓢盆碰撞声,大老爷们吆喝声......

里坳村瞬间热闹了起来。

因为今日有正事,孩子们也早早被弄醒。

早上的里坳村跟过年一样热闹,能回来的人都回来了。

无论是已经在城里买房的,还是在外务工的。

正好周末,孩子们也都放假了。

每家每户拿着小圆盘,里面放着供奉祖先的供品,另一只手还提着香纸炮竹,有些高个子孩子,手上还抱着烟花。

仪式还没有开始,要先等剪彩。

明爸爸今天穿着一身中山装,个子高高的,看起来十分精神。

这是明月亲自给他做的,之前学习制衣的时候,给家里人做了不少衣服,还给他做了一身西装。

昨晚上就在那比划了,最终还是选择了这身中山装。

村里一直主持各种重大事件的司仪走到了前面,洋洋洒洒说了一堆开场词。

明月和其他人都在下面看着,人数虽然没有过年多,却也是里坳村难得的热闹。

明月看着台上讲话的人,其实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一点没错。

村里红白喜事,房屋落成都是他讲的。

每次讲话都不重复,词一套一套的,就这么脱稿说,还很押韵。

主要是大家都能懂,气氛也能带起来。

这是门大学问。

等大家热情都起来了,前面宗祠前停止了讲话。

两个青壮年男子抬出了匾,他们走得四平八稳。

村里老人组成的锣鼓队给他们敲锣打鼓点着节拍,配着乐。

听着村里传统的曲子,明月突然有了灵感,她是否可以融合里坳村传承下来的曲谱,创作出具有独特乡村气息的歌曲?

不过很快她就重新看到了前面,因为明爸爸上去了。

村长站在一旁,由明爸爸掀开了那红布遮掩的牌匾。

第326章 感激

黑色的底色,显得威严庄重,周边是蓝色线条勾勒的祥云和仙鹤。

“这怕不是要不少钱吧?”

质感和做工是能看出来的,何况他们不少本就是手艺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精细活,值不少钱。

不由看向明月和宗祠前的明爸爸。

梯子早就准备好,匾被稳稳挂了上去。

早晨的阳光,暖和却不晒人。

正好落在宗祠如鸟翼般高高旋起的屋檐,像是要振翅高飞。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束光打在了宗祠的牌匾上,那一刻好像建筑被注入了灵魂,那也许是里坳村村民的信仰。

这一刻,无论平时关系如何的人齐聚一堂,都是笑脸迎人,他们亲如一家。

按照族谱来说,他们确实也是同一个祖宗下来的。

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村民们端着供品进去敬奉祖先。

这是新宗祠开用第一天,自然要隆重。

等属于里坳村的仪式结束,差不多十点了。

陆陆续续有别村的人前来庆贺。

当然,来的都是同姓村的,村与村之间会有往来。

“恭喜恭喜,这个宗祠气派了。”

来人看着那古典庄重的明氏宗祠,有些眼馋。他们村的两年前就说要建了,但是村里钱不够,这个钱政府也很难申请下来。

按人口均摊,村里又总有刺头不愿意。

所以一直搞到现在,计划还没有落成。

只是没想到里坳村,这毫无征兆就建好了,还真是迅速。

“听说你们村是有人出全款建的?”

别村代表也是村干部自然是十分羡慕明月这类无私奉献的人,怎么他们村就没有出一个。

农村虽然没有那么发达,但是信息交流的速度可不慢。

明月出资没几天消息就传出去了。

毕竟里坳村有着别村的四大姑八大姨还有舅舅表叔之类的,有时候八卦口口相传的速度是难以控制的。

村里人务工的,种地的,休息时就喜欢聚在一起聊天,消息传播自然就快了,更别说现在大家人手一个手机。

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建好了,这大门和牌匾看着就气势宏伟。

“是啊,可托了月月的福。”

“老二”

宗祠里面有三层,一层比一层高。

现在已经摆满了八仙桌和长板凳,这些都是村民家里的老家具了。

以前实木打的,这么多年也是好的。

几个管事的女人家在宗祠旁边特地建的厨房里面掌厨,今天一共六桌,人不少。

本村的人一家一个代表,然后就是外村来庆祝的。

以前的明月觉得农村规矩多,现在想想,这何尝不是在工作之余找个机会大家一起聚聚,好好坐下喝着小酒,吃着美味,聊着天。

因为明月的缘故,这次席面自然是她全家都可以去。

缺了谁的位置也不能缺他们家。

明家最终还是明爸爸,明月和明大伯去了,其他人都没去。

老人年纪大了不想去凑这个热闹,明晨他们正处于不喜欢吃席的阶段。明妈妈他们宁愿自己在家吃,还自在些。

村长和村支书端着酒来到明月面前,明月赶紧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