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穿男]西汉皇子升职记(186)
“这么看来,长公主拒了那些心急的人家也算是件积福的好事。”傅母也不再眼馋馆陶长公主的炙手可热,但也对最后的结果非常好奇:“也不知太子会找怎样的可人儿……估计不止咱们家,就连东九市的博戏坊都在开压太子妃之位会花落谁家。”
“管他的,无论谁当太子妃,都还是得自己有本事才能在龙潭虎穴的北宫里站稳脚跟。”昌平长公主将手里券书交给傅母,狠心道:“找时间把这些店铺卖了,记得要快,只要对方的开价不亏就一律应与。”
“您这又是为何?”傅母翻了翻厚厚的券书,发现府里所有的铺子券书都在此:“这里可有不少旺铺啊!眼下卖出可是要吃大亏的。”
“吃亏总比血本无归的好。”昌平长公主知道太子整顿完土地兼并后就要对商贾下手,所以显得非常果决:“高后当年为了恢复经济而没彻底拒绝商贾们的入仕为官,并且也对彻侯们的小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现在不是高后当政,而是陛下和太子管事……”
昌平长公主不算聪明,但也明白跟对人才有荣华富贵的浅薄道理:“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前是为了让黔首们吃饱饭才没有砍掉勋贵们的爪子。现在只剩吴赵齐的藩王们等着挨上最后一刀了……估计等吴王落马后,关中就会彻查那些控制九市,暗中经商的勋贵外戚们。”
无独有偶,之前在科举里考上同进士的卜式因为商贾的出身而没拿到一官半职,只能在家听候调遣。
而在法家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重农抑商和吕不韦,郭开之祸后,朝上对于商人,尤其是大商人的态度越发诡异,已经透露出要收紧政策的意思,自然引起商贾们的不满,但却让黔首们欢欣鼓舞。
虽说高祖定下了贱商的政策,但是在前几代的宽松统治下,落到实处的也没几条,受伤的也只是跟农民一样勉强称得上养家糊口的有市籍者。
那些出入都有仆从相随,香车美女一样不少的大商人借着纳粟受爵、输奴拜爵的政策已经开始沾染权利,甚至干出逼良为奴,借以谋爵的恶心事,从而让借商贾之手赚钱的彻侯们渐渐站到了商贾的对立面,开始鼓动打压商贾,杜绝他们上朝参政的可能。
第136章
说起彻侯与商贾的恩怨,其实就是狗咬狗的闹剧。
有人根据西汉的米价计算过官员和彻侯的收入,最后发现相较于后世的富豪巨贪,西汉的官员们还是太含蓄了。即便他们把东九市的税收少报了九成,即便他们隐瞒了不少田地,也只争到乡镇首富的待遇,甚至有人一年的收入还比不上大盐商或大粮商一个季度的收入。
长此以往,那些鼻孔看人的彻侯们心里不平衡了,眼神危险了。
后世的论坛上有个流传很广的问题叫“当官的为什么爱折腾人”,其下有个比问题更经典的回答是“不折腾你怎么体现当官的权利。”
试想一下,在废除帝制的后世都还存在滥用权利的情况,那在等级森严,尊卑有别的古代又是什么情景?
当然是变本加厉了。
更绝的是,之前彻查黑户隐田时就有彻侯发现自己成了冤大头,家里不说是被硕鼠挖空,但没了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资本。相信不过五六载的功夫,他们就会因收入下降而苛待黔首,最后被底下的硕鼠告到皇帝那儿,落得个坐罪国除的下场。
可悲吗?可叹吗?
即便事后查清里头的弯弯绕绕,忙着削藩的皇帝也不会去同情那些丢了爵位的彻侯,而是斥其耳聋眼瞎,庸懦无能。
至于那些倒霉的黔首……
呵!他们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难道指望吃不饱饭的黔首去心疼高高在上的勋贵老爷?
又不是天生受虐,闲的蛋疼。
而比自家出了硕鼠更可气的是被勋贵们当成黑手套的商贾们。
众所周知,搞大生意得有靠山,得有背景,不然光是卡流程的小吏就能把无权无势的商贾折腾得血本无归。更别提在大生意里还有堂邑侯陈午和上大夫邓通这样的权贵下场。
在此情况下,但凡是有脑子的商贾都会找实权的彻侯乃至皇亲国戚做靠山。
而做靠山的也不能被白白扯了自家虎旗,自然得有真金白银的孝敬奉上。
彼时的商贾虽然松了脖子上的缰绳,但也不敢正大光明地揽权,而是偷偷试探当权者的态度,所以这些孝敬里的学问可是很深的。
深到皇帝彻查九市时,彻侯们才明白《让子弹飞》的名场面隐喻就是他们的冤大头写照。
“赚钱之后,彻侯的钱如数奉还,黔首的钱一九分。“
“我是那个九成?”
“九成是人家的,您能拿一成都得看大商人的良心。”
“……”
“合着我成跪着要饭的了。”
“也不算是跪着要饭吧!但离被白嫖也差不了多少。”
于是乎,在皇帝发现九市的税收少了九成,彻侯发现贪的九成里他们只得一成后,根本不必皇帝发话,这群算账算到脑顶冒烟的勋贵们就把中间商赚差价的商贾打得哭爹喊娘。
TNND,合着钱你赚了,锅我来背。
乃公不扒了你的皮就不配在尚冠里定居。
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的晁错等人突然提出恢复旧制,避免商贾上朝参政的风气愈演愈烈会引发怎样的后果……
当然是被勋贵们大力推崇啊!
开玩笑,这群鳖孙阴了我不够还想挤占我的位子。
是可忍孰不可忍。
而对各派学子,尤其是墨农儒法家的贫困学子而言,跟起跑线超出一公里的彻侯子弟同台竞技就已经够憋屈的了,要是再来家财万贯,用钱砸开考官家门的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