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穿男]西汉皇子升职记(207)

作者: 六月飞熊 阅读记录

“可孤不同。”刘瑞想要延续百家争鸣的兴盛,但又怕学派之争上升为党争,最后搞得国家裂开。

“桓公那不可明说的志愿已被高祖达成。”刘瑞转动珠串的手速突然加快,让汲黯下意识地明白正戏要来:“天下分了五百年,打了五百年,终于在始皇帝的手里完成统一,却又在二世的手里分崩离析。”

“高祖大才,自是有功于万民。”汲黯已经猜到刘瑞想说些什么,但也算是发自肺腑道:“天下不合,万民难安。手足相残,父子兵戈。”

其实随着法家的复兴,儒家子弟在关东,江淮一代形成燎原之势后,包括汲黯在内的黄老家子弟便已意识到黄老学,应该说是现在的黄老学已不适于君王的统治。

现在是有窦太后和沛丰两县的遗老们顶着,要是这些黄老家的忠实拥护者都拜拜了,那黄老家一定会被法儒两家吞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事关学派兴盛,黄老家就是再躺也得支棱起来起来。

只是这学派的中兴也不是一拍脑袋就有的。

还是以儒家为例子。

虽然他们在没有敌手后固步自封了那么久,可是在两千年的时光里总有几个头铁的想要试试,结果能在青史留名的也就那么几根独苗。

试想一下,西汉后一家独大的儒家都是这么个鬼德行,那比儒家人数更少,传承更短,典籍更薄的其他学派又是什么德行?

如果不是太子的13格在这儿,刘瑞都想揪住黄老家的衣领子让他们清醒点,赶紧在有靠山顶着,贤者们都没蹬腿的情况下推陈出新,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不要等着自家都被扫进历史的尘埃了才会意识到什么叫做“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道德经》言: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刘瑞停下拨弄珠串的手,意味深长道:“不知卿等常念《道德经》,又可知黄老学的今日是福兮……祸兮……还是福祸相依?”

汲黯没法回应刘瑞,但是经过对方的提醒,他还是将此事着,回去告诉黄老学的大贤们,打算集学派之力来找到一条中兴之路:“臣一定将殿下所言牢记于心,日日自省。”

“卿能这么想,孤便期待卿能做出让人惊喜的改变。”话是这么说,可刘瑞心里并不相信汲黯能够改变黄老的躺平现状。

毕竟现在能在黄老家里排得上号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而上了年纪的人都很保守,想让他们做出改变怕是难于登天。

“看来是要给诸子百家添一把火咯。”刘瑞在汲黯告退后招来李三,后者一副疲惫至极的模样,光是看黑眼圈的厚重程度就该担心他会不会今日猝死。

刘瑞被李三的样子吓了一跳:“你怎么这副德行?”

谁料李三幽幽地看了言刘瑞,幽幽道:“家上,奴婢没事,只是近日事情太多,所以没怎么休息。”

随着刘瑞的地位渐稳,他李三作为太子宫里的宦官之首也忙的差点吐血身亡。

要命的是,太子不喜生活里有太多的闲杂人等,而李三又是撞了狗屎运的飞升宦官,根本没有慢慢爬的经验,所以让他跟着大佬处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还行,真要拿宦官令或太长秋的标准来要求他,怕是还得练上几年。

至少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让李三挑起内务的大梁是强人所难了。

而以东汉还有明朝的教训来看,培植宦官绝对会给后世埋雷,但要是让官员或是妃嫔来管……且不谈刘瑞的脑子还没蠢到这个地步,就说西汉的外戚政治本就容易造出权臣。

要是再让嫔妃管理内务……

那跟把刀子架到皇帝的脖子上有何区别?

找死也不能这么急吧!

“孤知道了。你先去找卫良娣分摊下手头的活计,孤在问过宦官令和大长秋后再来安排谁管内务。”刘瑞决定私下查查如何解决“宦官专权”和“内外勾结”的千古难题。

李三见状,松了口气的同时又心脏一紧,生怕刘瑞因此厌他。

“放心,伺候孤的事还是你办的贴心,孤不会因这种小事而疏远你的。”李三跟了刘瑞近十年,二者不说是各为对方的腹中蛔虫,但也能从细微的表情看出端倪。

对于刘瑞而言,近身服侍的还是平庸老实的好。

难怪那些当官的比起有能力的更喜欢老实本分的。即便是被扣上一个识人不清,尸位素餐的罪名,但是一些不贪不抢的咸鱼庸官有时真比没事瞎折腾的强。

第146章

卜式离开关中后便乔装去了彭城一带,借着少府的便利开始将百越的铜矿加价卖给吴王,然后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吴国的粮食,真可谓是竭尽所能地塑造出铜贵粮贱的关中惨状。

当然,这么做也不是没有风险的。

关中既然要坑吴王,那就得让挨着吴国的直属郡县一一演出铜贵粮贱的样子。官员自是不知皇帝的意思,更不会把里边的厉害一一解释给黔首听,所以造成彭城郡彭城郡一带乃至巴蜀,梁国的恐慌,导致刘武上书要来关中问问他的大兄要做什么。

而关中为了稳定黔首的恐慌心理,避免田地大规模报废而出台了一系列的免役政策与收购政策。少府这个畸形的庞大机器更是开始平价购粮,避免各地引起民变。

一些不满税收改革的权贵借机陈述改革的不妥,希望皇帝及时刹车,不要造成天下大乱。

而有志之士,如云游四海,当过各地太守丞相的田叔却借此看出粮价无控的危害,上书直言要在平粜齐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避免关中因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