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穿男]西汉皇子升职记(378)

作者:六月飞熊 阅读记录

“从长计议吧!”待刘瑞走后,田坚忍不住叹了口气,背着手道:“再有理的大义也敌不过同胞的性命啊!”

甭管出于何种原因,都没有让边境一直流血流泪的道理。

同为汉人,凭什么中原一带吃香的喝辣的,却要云中,雁门,燕代一地与巴蜀长沙的黔首一直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这样不好,不好。

所以匈奴必须打,南越必须灭。

这不仅是朝廷上的政治正确,更是为了解除边境的最大压力。不然在关中还能控制局面时没啥问题,一旦后代变得汉灵帝那样拉跨……

那可不是私吞补贴那么简单,搞不好学南宋开启南渡模式。

不巧的是,此时的南边还是赵佗当家,所以……

南北都没得跑啊!

“墨家那便确实还能逼出点东西。”心情专晴的刘瑞慢悠悠地晃到建设中的儒学院前,意味深长道:“这就是阳城家的成果吧!”

“正是。”卜式曾是士农工商里的最底层,瞧着眼前高高大大的建筑,以及地位一飞冲天的工农阶级也是羡慕不已。

墨农崛起后总结了前人们的失败经验,对内部进行比较温和的改革——毕竟他们瞎猫撞上死耗子地碰上刘瑞。如果连刘瑞这个史诗级的宽容皇帝都忍不了他们,那么墨农两家也没想复兴了,直接等儒家的刀子架到脖子上吧!

“阳城家啊……”刘瑞的眼睛微微眯起,想起那部《秦时明月》里非常著名的台词:“墨家机关,木石走路;青铜开口,要问公输。”

卜式不知皇帝所说的“公输”是指哪家,但是提到“鲁班”之名,即使是出身商贾的他也肃然起敬:“原来是祖师爷啊!”

相传鲁班生前收了二十七名弟子,又叫九佬十八匠。

鲁班虽为工匠之子,但和刘邦的祖辈曾是魏国大夫一般,也曾是皇亲国戚之后,只是这姬姓公输氏一代代地传下来也没剩什么土地,更是自鲁班的曾祖父时就已跌入百姓之列,跟着修了不少工程。

战国之时连周天子都自身难保,你一隔了十几辈的远房亲戚又算什么。

“臣的学识远不及陛下身边的能臣义士,但得为官做宰前的粗浅经验,明白在工农那块,墨子也好,许子也罢,都不及鲁班这个祖师爷的名声好用。”

若是没有清末时江南一代的文化复兴,墨家这个失传已久的学派也不会同诸子百家迎来一波千年后的复兴。

相较于墨子在民间的声望不显,鲁班可是仅次于孔孟的大名人。

甚至有人戏谑道:“不做官的人可以不知孔子,但一定对鲁班之名如雷贯耳。”

究其原因,无非是祖师爷的名声与手艺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有的人连学派与典籍都未留下却名垂千古。

有的人在礼乐崩坏的时代做出超越时代的思想却默默无闻。

“阳城家与墨家并不亲近,所以他们的手艺是从哪儿学的?”不同于墨家的炫技之作,儒家请阳城家在此处建立的学院恢宏大气,内部精巧。

最妙的是设计者在门枕石上的巧思。

如今的门墩工艺起源于隋唐,但在汉代时就有门枕石装点门面。

阳城家给有天圆地方之意的门枕石上刻着“封侯拜相”与“鲤跃龙门”。

相较之下,找墨家帮忙的法学院显然没有那么精巧,但是胜在为官做宰的大佬多,底层小吏也多学法家,所以在资助金额上毫不亚于树大根深的墨家。

据刘瑞所知,光是三公九卿的晁错、郅都、赵禹就给法学院捐了四千多金,更别提桃李满天下的张恢与乐毅之后的乐季臣也慷慨解囊,从而造就如此宏伟的学院。

“啧!还挺富的啊!”刘瑞参观完最富的儒法两家后对诸子百家的实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说来也是有趣。朕决定建太学宫时,儒家向朕提议换个总领工程的人。”

那时的刘瑞还没宣布各家为各家买单,加上墨家声望渐显,所以儒家非常担心自己的学院是由墨家负责,然后收到头皮一颤的惊喜。

墨家:交给我,保证你一月一修,繁忙度让现代城建都叹为观止。

卜式这个太学府的项目负责人也不好回话,只是在那儿一个劲儿地苦笑:“秦灭不到一百年,诸子百家间的恩恩怨怨哪有那么容易一笔勾销。”

“你也辛苦了。”刘瑞知道太学府的建设非常麻烦。纵使有皇帝压着,卜式这个长袖善舞的前任富商从中调解,也还是有不满的声音闹到他那儿。

就连已经隐退甘泉的太皇太后和准备搬入长寿殿的薄太后都难免叨唠。

太皇太后还好,关上门后没有哪个不长眼的敢去惹她。而薄太后在烦的不行后也搬去行宫,顺带叫了昌平长公主作陪。

…………

经过刘瑞的一番扩建,第二次科举的场地扩大了一倍以上,并且在长陵县与霸陵县也顺利开辟了第二,第三考场。

只是相较于阳陵县的主考场,这些用于应急的临时考场总不能在第二次科举后彻底废弃,不然少府投进去的钱都打了水漂,真正意义上的得不偿失啊!

“其实不仅是霸陵县和长陵县的考场,阳陵县的主考场在科举结束后也是搁那儿疯狂落灰,倒是误了陛下的精心设计。”科举开始后的阳陵县变得相当安静。为了避免有人喧闹或集体作弊,刘瑞调了八校尉中的屯骑校尉与步兵校尉维持秩序。长陵县也因此有了一千五百名精锐维持秩序,在长安与考场间传递消息。

信乡长公主进宫陪薄太后说话时顺便拜访开完朝会的刘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