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穿男]西汉皇子升职记(387)
“搬去阳陵?”刘瑞差点笑出声来:“不出一年,阳陵就是小长安。”
别的不说,动作快的勋贵富商们已经跟着少府的脚步开始抬起阳陵县的地价。
这可是西汉的海淀区+大学城啊!
学区房什么的,只要是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就抵挡不了。现在下场的已经不是慢了两拍的程度,而是汤渣滓都赶不上啊!
“说起来,朕的两个好姐姐与姑母也在询问能否抢到阳陵县的宅子。”将阳陵县的开发工程转包出去的刘瑞近日没少接见以前不太熟的两个姐姐。
不同于自小养在薄太后膝下的信乡长公主,已故的王美人所生的平阳长公主(原为信乡长公主)与南宫长公主(沁水长公主)自小便与刘瑞不亲,甚至带了丝难以掩饰的敌意。
不过想想也是。
刘启的庶子庶女们七岁前与生母同住,七岁后便搬进长乐宫后的偏殿里。
而刘瑞作为太子则在长乐宫旁的北宫里建立班底。
按照长安汉宫的布局,刘瑞在当太子时最常走的就是北宫门与落门,而长乐宫里的其他皇子想去未央宫就得走武库后的另一宫道。
由此可见西汉的太子与普通皇子的地位差有多明显。
北宫靠近未央宫,武库,以及尚冠里,几乎是名正言顺地让太子与朝臣多多接触。
与之相比,从长乐宫后的诸殿前往东九市与西四市还要穿过小半个宫殿。因此除了家宴盛会,刘瑞也很难见到长乐宫里的兄弟姐妹,自然没有产生多少同袍之情。所以在宣室殿这儿,皇亲国戚的优先级为陛下的长辈>信乡长公主>鲁王刘越,赵王刘寄>临江王刘荣>河间王刘德与江都王刘非>其他人。
不巧的是,平阳长公主与南宫公主就在这其他人之列。
“平阳长公主啊!”除去已经化成白骨的王娡外,刘瑞对平阳长公主的最大印象就是汉武帝的金卡池与削弱版的馆陶大长公主。
不过就下场来看,历史上的平阳长公主比馆陶大长公主更为凄惨。
都是死后儿女不幸的可怜人,但馆陶大长公主好歹与陈午还算融洽地过了半生,晚年还有董偃那样的小鲜肉陪在身边。
而平阳长公主呢?
第一任丈夫病怏怏的,但夫妻二人感情尚可。第二任是夏侯婴之曾孙,尚主不久就与庶母通奸而畏罪自杀。第三任卫青倒是个好丈夫,并且还为继子的前程保驾护航。但是考虑到平阳长公主嫁过去时霍去病已去世,而李夫人的兄长有后来居上之势,所以很难判断她与小了十岁的卫青是因爱成婚,还是受汉武帝之命被迫入局。
第248章
李三听着皇帝发出一声叹息,也是好奇皇家的这对塑料姐弟究竟有没有正常人家的手足之情。
说来也是讽刺,自汉高祖后,历代都是以孝治国,但偏偏皇帝这种生物是全天下最不想受孝道桎梏的存在。
如果惠帝足够孝顺高后,就不会隔三岔五地饮酒作乐。
如果文帝足够孝顺薄姬,就不会面慈心狠毒地哭死舅舅。
至于先帝……
呵!
他孝顺到临死前都不忘逼着阿母隐退,好为刘瑞扫清掌权的最大障碍。
阿母如此,皇帝的兄弟姐妹就更不用提了。
毕竟在现有的记录里,无论是花钱消灾的馆陶大长公主还是断尾求生的梁王,都已算是善终的幸运儿派。
西周之后,各国的公子们不断刷新自相残杀的下限,以至于在五胡乱华前,春秋史与战国史里就没几句称赞人的话。
先秦的公子如此。
老刘家的皇帝亦是如此。
这般看来,刘瑞的兄弟姐妹们又怎能期待削藩削得血流成河的文景二帝所教出的刘瑞会对他们手下留情。
况且不看梁王和馆陶大长公主的下场,得罪刘瑞的刘彭祖过着什么日子,大家可都看在眼里呢!
历史上的刘彭祖确实很跳,也很敢对关中派下的两千石大官狂下黑手,但是刘瑞派去担任广川国相的是轵侯薄戎奴,出任内史的则是晁错的老师张恢。
如果在这两位的压住下,刘彭祖还能玩出惊世骇俗的花样,那刘瑞派去广川国问责的就不是老好人田叔或情商点满的袁盎,而是鹰犬郅都了。
“毕竟是朕的阿姐,她想求个恩典就给她划块地吧!”不看僧面看佛面。刘瑞虽对平阳长公主没啥感情,但她到底是信乡长公主的同胞姐姐,而且其夫与卫穆儿的阿母曹夫人是远房亲戚,所以看在这两位的面子上,稍稍满足下平阳长公主的慈母之心也是可以商量的。
至于南宫长公主。
“两位阿姐就一个孩子,没必要拿两间宅子吧。”如果说平阳长公主是为亲儿子不得不求关系疏远的弟弟,那南宫长公主的求人动机是什么,刘瑞就得打个引号:“这种特例搞一次就够碍眼的了,搞多了怕是所有人都知道朕是在偏心自家。”
李三揣摩着刘瑞的心思,微微一笑道:“谁家没个求人的事情。尤其是与下一代相关的事,不求自己人又能去找谁来帮忙。”
“你倒是圆滑。”
“不是奴婢圆滑,而是民间一直有着甥儿类舅说法。”李三收起桌上的奏疏,努力不与坐直身子的皇帝对上视线。
“外甥类舅?”李三不说倒好,一说倒让刘瑞想起没个人影的霍去病:“朕也不求外甥们争气,只希望他日后别给朕找麻烦。”
不过就历史的结果来看,平阳长公主的独子曹襄的谥号为恭,随第二任继父卫青出征时尽职尽责,有功无过,所以也算富家子弟里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