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缘令之天青传说(935)
这也是个令人无可奈何的问题,袁亦松想了一下,他外甥目前最大的理想,就是把科学技术,充分的运用在农业发展上。
“那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570章 理论在于实践
袁天辰反问:“这里为什么不能用机器人呢?”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机器人可以在山地上用?而且还要防水?”
袁天辰看着田地里辛勤劳动的人们,在平原上,不论是水田还是旱地,都可以使用栽种机器人,因为它们体积大,下盘放在水里也不影响供电。
“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型的栽种机器人,可以爬坡上山的那种。”
袁天辰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带动了袁亦松的想象力,他在想,在山丘上的田间,一群有趣的机器人,在田间忙忙碌碌的景象,感觉上确实不错。
不但可以加大播种的效率,还能扩大人力公益范围,如果有了这样的条件,肯定是一举多得。
只要有足够的供电量,机器人可以日夜不停的干活,然而,这种机器人最重要的地方,除了防水之外,还要能够在山地上行驶。
“你不是学设计的吗?还有一个会设计芯片的朋友,可以跟你的朋友一起,开发一个新项目!”
“那好吧,我先想想办法,不过我觉得,我们设计的这些东西,暂时还是先保密。”
“也对,这是重要的农业战略机密,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前,不能对外宣称。”跟着,袁亦松又说,“你之前设计那个田间管理机器人,就暂时不要投放到市场上了,在我们的农场上,也不能太显眼。”
“这个容易,”袁天辰胸有成竹的说,“把从前的那些喷射器,从中间拆掉几个,然后把我们自己设计的那个混在中间,这样就不容易发现啦。”
“鱼目混珠,这是个好主意,可是操作间里面,也很容易被人发现。”
“这个也容易,找自己人来操作。”
“自己人?”袁亦松有些不明白肖战的意思,在国外的庄园里,怎么可能全是自己人呢?
袁天辰略带调皮的笑了一下:“我们自己设计出来的东西,就是我们国家的财富,不能随便外泄,在北星国有很多我们国家的留学生,可以让他们去控制室操作,并且告诫他们,不要轻易让外人进入操作室。”
看着袁天辰说的头头是道,其实管理一家农场,或者一家公司,都是大同小异,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才是最安全的,就像家庭理财一样,他可以告诉别人,自己有多少钱,但是绝不会告诉别人,他的银行密码是多少。
忙完了一天的工作,袁天辰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又丰富了他的思想理论,回到家里,对于小型智能栽种机器人,他还没有想好怎么设计。
所以他选择看电视,让自己放松一下,等心里有想法了再开始。
袁亦松的家里都是男人,都不喜欢看哭哭啼啼的肥皂剧,喜欢看一些带劲儿的节目。
比方说听一听摇滚乐,看一看实时新闻,在没有这些节目看的时候,看一些军事题材的节目,或者体育节目。
电视上正在播放一个军事题材的节目,一辆新型坦克正威武的,行驶在山地上,虽然大陆上各种动力能源发展壮观,但是坦克依旧是地面战场上,最具权威的武器,打击力度高,机动性也很强,想去哪里打就去哪里打。
当袁天辰看见,这辆坦克十分嚣张的爬上了山坡,又通过了沼泽地,脑子里瞬间就有了灵感。
栽种机器人,下盘需要在水里操作,只需要电力带动就行,或者有其他的带动原料,如果用原油,非常浪费资源,而且现在原油价格越来越贵了,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电力操作。
怎么样让栽种机器人,顺利的在水里进行操作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一个相对高一点的行动装置。
就像坦克那样,在轮子上加上履带,把发动机和各种线路装置,全都装在上面,只要不挨着水就行,至于上面的机器如何防水,可以在表面涂上高效率防水材料。
既然有了灵感,理论在于实践,立刻去楼下拿了工具下来,尺子画板和铅笔,在动笔之前,袁天辰还要请教袁亦松几个问题。
“舅舅,稻田里的水有多深啊?”
“通常水田里的水,深度在一尺左右。”
袁天辰又问:“那么,水田里的泥土,和田坎的高度比例呢?”
“田坎通常比水位高半尺。”
也就是说,水田里的泥土,距离田坎的高度,大约是一尺半。
“那么,耕地与插秧的时间,相隔又是多少呢?”
“只要气候合适,随时都可以,当然,必须水田里有足够的水分。”
这时,袁天辰又有一个全新的想法,他问:“我是不是可以认为?一块水田已经耕好了,随时都可以栽种,只要里面有足够的水就行。”
“你可以这样认为。”袁亦松肯定的回答。
然后袁天辰站起来,信心满满的对袁亦松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他的印象中,不论是犁地还是栽种,都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如果能用机器取代,那么就能大量节省人力,让这些人力去从事其他的工作,正好弥补因为人口数量下降,而人力不足的问题,一举多得。
回到房间里,画了一个机器人的上半身,方方正正的,标上尺寸,然后把两只手臂的前端,设计成两个钳子,可以用来抓取东西。
机器人的下盘,装上和坦克一样的,轻型轮子和履带,然后又在两条履带的中间,加上一个类似于犁头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