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她怼遍娱乐圈(173)
作为导演,票房不好就骂观众,心胸未免过于狭隘,嘴脸忒难看!
当然,单单是潘海说的那些话,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关键在于,潘导您是出于什么动机,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说这样的话?
你牛13,你清高,你看不起观众的审美水平,你干嘛要拍商业片,干嘛把片子拿到院线去公映?
更何况……顾盼回想了一下,她前两天看过的《论剑》,不由撇嘴。最起码这部片子,说“狗屎一样”大概有些过了,但确实还谈不上什么审美不审美的。
顾盼一直觉得,作为导演,你得知道你在干什么。
你要探索美学形态实验新的表现手法拍一些先锋的东西,你就不要指望说让大众都能理解,压根儿就不要去考虑票房的事情。你拍商业片,你重票房,那就不要搞一堆自命清高的东西在里面,你首先得把故事给讲精彩了。
电影是艺术,艺术就一定是阳春白雪的,不能雅俗共赏吗?审美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一定是只能抬高不能降低的吗?
当然不是!只不过,在某些人看来,一旦从小众变成大众,艺术就不是艺术,审美也不算审美了,不然还怎么保持高高在上的逼格和优越感?还怎么拍了烂片以后理直气壮地指责观众?
可惜,现在还吃这一套pua手段的人越来越少,不高喊“rnm”退钱已经是观众的克制了。就,挺遗憾的。
**********
开年的第一次大型会议,要紧事自然不少,好在年前把大部分工作都理顺了,这会儿按部就班安排处理就好。留在最后的,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当然还是影视制作这一部分的工作。
年前紧急接手的几个项目,大部分已经复工了,剩下的也都在近期开工,暂时无需多费心思。
《最终诊断》的后期还在制作,已经在和各大电视台进行接洽,因着《我见亲亲多有病》和顾盼的热度,对这部剧感兴趣的不少,可终能卖给哪家,卖到什么价位,还有的谈,毕竟这部剧只是华年投资制作,不是顾盼本人出手,导演也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胖子。
央视那部商战剧之前也被迫停了一阵工,不过背靠官方的大树,很快就摆脱了不良影响,年前就已经复工,作为主演的徐景洲连过年都没顾得上回家。不过这剧跨越的年代长,涉及的人物多,剧情又复杂,再有半年都未必能拍完,上映估摸着最早也得明年过年前后。
盘点了一圈,顾盼拍桌:“新年新气象,该开新戏了!”
等的就是这句话!因为开会时间长而精神略显萎靡的众人顿时都支楞起来。
第115章
“今年计划开三部新剧, 张乐,你给大家说一下。”顾盼看向与会的某人,吩咐道。
她这话一出, 倒让在座不少人有些吃惊,主要是才来的那些人。
对于任何一家影视公司来说,项目评估这一块儿都是重中之重, 通常要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来负责。公司新立, 这么短时间内把大框架搭齐了就让人万般惊叹顾盼的能力, 这一部分还是空白,很多人只当是还没顾得上筹划,都还在心底谋划呢,不想是已经有了人。
从工作室成立一起走过来的老人却一点也不意外。张乐平常不显山不露水,为人低调,算得上是顾盼最看重的人之一了。工作室从《惊雷》开始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很深的参与, 现在暂时负责的是公司那几个签约编剧的事情。
一个人能撑起一个影视工作室,肯定撑不起一家影视公司。顾盼不说有多么高瞻远瞩, 走一步看两步的基本功夫还是足够的。在《惊雷》播出打出华年的名气之后,她就考虑着日后的发展, 便让人留意着剧本这一块儿的储备。这个人就是张乐。
华年的老人都知道, 与圈内近些年的风向不同, 顾盼素来视剧本为一剧之本, 尤其是电视剧这一块儿。扎实的本子就算配一个不入流的导演,烂也能烂个样子,虚浮的本子哪怕给到一个顶级导演手里, 最后也是那啥上雕花, 再怎么精细美观,也是臭不可闻。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 挑剧本真的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事。故事精彩、逻辑在线、人物讨喜、主题符合时下思想潮流,真的很难,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政策风向,考虑投入产出的利益问题,就更难了。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人都知道剧本的重要性,还是一个劲儿地找几个俊男美女拍些换汤不换药的流水线破剧的缘故。有快钱不捞,干嘛时间精力金钱花在这些费力不讨好的地方?
这种事情谁也没办法。顾盼自己有眼光有能力,能保证自己写的、自己想拍的,她还能一天到晚别的不干就在电脑前挑本子吗?幸好让她发现了一个张乐。
三部剧,两部古装,一部现代,都是张乐挑了,顾盼过目后定下来的。
两部古装,一个就是中规中矩的古偶,剧情没太大新意,好在完整度高,谁来拍都出不了大岔子的那种。最关键的在于主角和重要配角的人物弧光完整,用来捧人最合适。
另外一部是悬疑破案再加一点权谋的,剧情逻辑严密,颇有新意,但不太复杂——这一点很重要,别看网上成天嚷嚷着什么烧脑不烧脑的,有几个人看剧的时候愿意像做题一样绞尽脑汁的?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现在的观众确实有一定的欣赏水平,但这个水平,没必要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