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零之小镇做题家(16)
自己手里除了妈妈给的50元,还有之前攒的和这一个月买菜剩下的一共30元,买新书买不了几本,这买二手书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了。
哪个年级的都有,好多数学书啊,那啥我是真要学数学么,上辈子的屌丝小杨临时上线一下,有点不自信了。
还想买点相关的习题集的,杨语桐觉得她要是一次买这些书回去,老舅两口子不得以为自己让人给骗了,一个初中刚毕业的学渣,买了一兜子大学数学书回家。
再买两本别的书放在上面吧,这本徐侠客游记看着不错。
“老板,我要买这三本,多少钱啊?”杨语桐拿了高等代数、线性代数、徐侠客游记。
“一块钱一本,你要三本三块钱。”卖货的老板一看有人要买上学期期末收的数学书,这都要砸手里了可算有人要买,虽然好奇也没问这孩子要干啥。
杨语桐给了钱把书放进书包里,觉得真是太便宜了,这三天她要每天来买几本,要不是怕回家坐火车拿不动,她还想买更多。
回到图书馆她还在原先的位置拿着上午的书接着看了起来。
“同学,你这是预习还是复习啊。”杨语桐抬头一看。
说话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叔,中等身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气质特别文雅。
“老师,我这算是预习。”
杨语桐这一抬头,李向南有点惊讶,这同学看背影以为是提前返校的学生,一抬头怎么像个初中生一样。
李向南刚结束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职务,做为第一批长江学者应邀到燕大数学系担任教授,9月份开学之前回老家天阳市看看父母。
过几天就要去燕大报道了,正好今天想起之前研究的课题想看看文献,就找到了在天阳科技大学数学系任教的师兄,想在科技大学这看看文献资料。
从专门的文献资料室出来时,正好看到了一个学生在看数学分析,这一般是数学系或是相关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看的,他多年不在国内正好想了解下国内数学系学生的情况。
“同学你是科技大学的学生么,今年几年级了?”
“老师,我不是这的学生,开学上高一了。”杨语桐有点紧张了,我进来图书馆时没人管呐,怎么这不是对外开放的么?
“高一?”国内现在初中毕业的学生都开始看数学分析了?不对,这应该只是一个个例。
李向南看到杨语桐书都看了快三分之一了,捡着前半部分的内容问了几个问题,发现这孩子还真的是看进去了,顿时就起了爱才之心。
“你在哪上的中学,家里有人是数学老师么?”也许这是家里有人专门往这方面培养教过。
“东海四中,家里没有数学老师。”自己爷爷虽然是解放前上过师范,但听老爸说爷爷上学时偏科的厉害,数学都没及格呢。
“东海?”李向南想了想,才想起来这是省内的一个五线小城市,就是没有独立车牌号的那种。“那你这大学数学是谁教的呢?”
“也没有人教,就是今天家里没有人,我没地方呆,在这看看书。”杨语桐觉得这个老师有点追根问底的,她没发现李向南越来越亮的目光。
数学是个需要天赋的学科,李向南没想到自己偶然间还发现了一个数学天才。
指导了两个杨语桐不太明晰的问题,知道她是随便找了一本书看的,还给她列出了大学数学涉及到的书籍以及循序渐进的学习顺序。
还有几天杨语桐就要回东海了,两个人互换了邮箱,李向南还给杨语桐留了一道数学题,两人约好了后天上午还在这见面。
第10章
李向南哼着荒腔走板的歌,拎着顺路买的烧鸡进了家门。“爱华,我买了你爱吃的烧鸡,咱俩晚上喝点啊?”
“向南,这都回国这么多天了,还这么高兴呢。”李向南的老婆刘爱华是个作家。
两人是校友,当年的中文系系花在众多追求者中偏偏看中了这个感情有点迟钝的数学系穷小子,结婚后两人恩爱了二十多年。
“我今天遇着一个小姑娘,这天赋在我这些年见过的学生里面是顶尖的。”
“李伯乐遇到千里马了,那是该庆祝一下,能入你的眼不容易啊。”李向南本身就很优秀,听这意思是想收徒弟了,他教的学生虽然多,但真正收徒弟是很挑的。
杨语桐又在图书馆坐了一会,研究了下李老师给留的题,四点多老舅来找她了。
第二天杨语桐不用老舅接送了,图书馆开门她就来了,说好了下午五点之前回家。
她在图书馆又是呆了一天,上午花了一个多小时把李老师留的题解开了,然后继续看数学分析。
晚上走时在卖二手书的书店,按照李老师给的书单,又买了几本书。
第三天上午两人如约而至,李语桐把昨天上午就做好的题拿给李向南看。
“这道题花了多长时间做完的?”题做的思路清晰、公式应用的也不错。
“时间挺长的,两个多小时,我感觉做的挺吃力的。”
杨语桐觉得这位李老师一身的名师风范,自己原来也不认识人家,他这么用心给自己留题,自己这点水平好像有点对不起老师的良苦用心。
李向南内心很震惊,这是他在普林斯顿教本科数学时给同学留过的题,当时班上一位来自英国久负盛名的少年天才也用了两天多的时间才做出来。
现在那名英国的天才少年做出不少成绩,已经成为了数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