绊惹春风(双重生)(122)
窗外及时传来了书童敲响的下课钟。
课间休憩的愉悦声,暂且将这场风波带了过去。
下一堂课,公孙霖设了一道临堂考核。
眼下书童已经前来发起了卷子,兰殊心有余悸,乖乖坐在了案几前等待,只盼着在考核里拿个上上,盖过她刚刚的大放厥词。
书童转而走到她面前,却略过了她,并没有朝她桌上放试卷。
兰殊目露疑惑,正想拉住往后走的书童。
公孙先生的贴身婢女出现在了门口,恭敬着身子,朝着她的方向道:“崔姑娘,麻烦您随奴婢去一趟书房,先生有事寻你。”
堂内其他闲散的目光登时一道道向着兰殊掠了过去。
这还是头一回,公孙先生单独叫某个学生出去。
她们自小都上过女私塾,当然知晓,这种单独的叫法,大部分都没有什么好事。
崔兰殊,怕是去受罚挨批的。
--
公孙霖的书房十分清简。
满屋子打眼望去,只有那金面兽纹的一鼎香炉看着比较贵重,正散着袅袅青烟。
公孙霖端坐于案几前,手持一本泛黄的无名古籍,近乎有砖头块厚,见侍女携兰殊进了门,开口便问:“你少时可读过女诫?”
兰殊敛眉拘谨道:“读过的。”
“既然读过,你可知你刚刚说的话,并不是什么规矩女儿的想法?”公孙霖道。
她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温和,这话却不可避免透着两分斥意。兰殊顿似怔住,不知如何辩驳,只默然垂首而立。
公孙霖叹息道:“人言可畏,你有没有想过,若是你那些话传了出去,别人会怎么看你?”
便是训诫,公孙霖亦是一副和颜悦色,话语间,也都在为她担忧。而这样温和的口气,难免给人一种好感,宁愿直面回声,也不愿对她扯谎。
只听兰殊下意识呢喃道:“我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
公孙霖一默,沉吟下来,凝望着小姑娘的低眉顺眼,一丝不知悔改的倔强,暗含其中。
须臾,公孙霖道:“若我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可还会那么说?”
兰殊顿了顿,选择了沉默。
她这态度,无异于毫不知错。
公孙霖看了她一会儿,只好叹息道:“如此说来,便是为了以防万一,堵住外头的悠悠众口,我也不得不罚你一下了。否则,台谏非得一道折子递上中枢,说我在思邈堂,撺掇一群小姑娘造反。”
兰殊脸色瞬间苍白了片刻,额间有微汗下落,却一直垂眸而立,一言不发,静待责罚。
只见公孙霖缓缓从桌前起身,将手上的书卷,递向了她。
“我这本书旧了,便限你五日之内,誊抄一份新的给我。”
只见那书有一块板砖那般厚,兰殊愁眉苦脸地接过,第一反应,倒也生出了一缕悔恨,后悔自己刚刚的拗劲。
可待她翻开书籍的第一页,看清了这书的内容。
兰殊猛地一阵狂喜,忍不住在心里呐喊了句,拗人万岁!
公孙霖见兰殊抱着那书喜上眉梢,望向她的目光莹莹发亮,她轻咳了声,严声命她前往了藏书阁罚抄。
待小姑娘迈着轻快的步子跟随引路的家仆离去。
公孙霖站在门前,着意将她的背影看了一会儿,半垂双睫,眉宇间又泛出一丝忧色,转过身,召来了小厮:“你去寻一下秦世子,就说我今日,狠狠罚了世子妃。”
--
今年长安的冬日,来得比以往要晚,眼下十月中旬已过,天空仍是暖阳高照。
秦陌年岁方长,前不久刚得了调令,升任五品,成了城防指挥使,眼下正在北郊大营里练兵。
只见校场之上,少年卸了官服,袭了身利落的玄色短打,身高腿长,手持一把红缨枪,正与另一名将士切磋比划。
对方年纪明显比他长得多,身形魁梧,手上握了柄大刀,一双虎目圆瞪,凝着他的一举一动,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围拢过来的士兵越来越多,只见那将士一声叱咤,手中长刀青光一转,便朝着少年的面门而去。
秦陌不慌不忙地侧身以枪杆回抵,“锵”地一声,长矛斜斜撞上刀刃,两人你来我往地比划起来。
军营不比庙堂,刀光血影里过来的,单凭一张嘴,一份上任公文,可服不了众。任你是皇帝的表弟,战神的后裔,真刀真枪干过了,才令人心悦诚服。
秦陌空降入营以来,已不记得受过多少道战书,他来者不拒,迄今还未有败局。
只见那红缨枪到了少年手中,宛若灵蛇一般轻盈,交锋之间,转眼便挑起了将士手上的刀背,险些将它撬了下去。
秦陌在最后关头却收了力,有意给前辈留下了一份脸面。
将士心悦诚服,将刀一收,抱拳叹笑道:“不愧是大帅之子,卑职甘拜下风。”
士气鼓舞的助威声中,秦陌露出了一点吝啬的笑容。
转眼,元吉大步流星地走了过来,却不知在少年耳边说了些什么,只见秦陌唇角的笑意一下散了去,眉宇微微蹙起,转身如一道小旋风般离开了校场,翻身一上马,便朝着长安城回奔了去。
--
临近午时,清晨的暖阳逐渐逼近烈日。
秋日的日头虽不及夏日的炎热,但直直打在人脖颈上,久了,也是一片灼灼。
崔兰殊一去不回,堂内只留下了两名书童监考。
小姑娘们正奋笔疾书,忽而听到了院外一阵骏马长嘶的声音,转眸,都被院外的画面吸引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