绊惹春风(双重生)(260)
兰殊凝着眼前那一副熟悉的宽广胸襟愣了会,抬起眸,便落进了他深邃的视线。
秦陌那双瞳仁目若寒星,总是能收住千丝万缕的情绪,唯独一个她的身影,每每都看得分明。
他的后背被豆大的雨滴打出了一片氤氲的湿气,却浑不在意,关切地凝望着她愈发沉闷的脸色,柔声提议道:“看这雨一时半会也停不了,不然我陪你下棋解闷?”
兰殊顿了顿,转身避过了他的视线,冷声拒绝,“我吃饭去了。”
晚膳过后。
雨声仍是瓢泼不停,甚至有越下越大的趋势。
整个玉清观,都笼罩在了一片阴阴沉沉中。
观主见天气如此恶劣,主动为他俩在东边安置了两间留宿的厢房。
兰殊跟在观主后头前往,秦陌走在他们身后。
刚转过廊下,秦陌的暗卫忽而来报山脚下的桥路遭到了山洪,困住了一批上山采药的百姓。
兰殊耳根子尖,闻声回了眸,只见秦陌的眉宇凛起,紧而接过了亲卫手上准备的蓑衣,一壁披上,一壁却快步朝她走了过来。
兰殊脚步不由一滞,只见他一过来,便盯着她认真嘱咐道:“乖乖待在观里,别乱跑。”
兰殊心里不由腹诽,这么大的雨,谁会乱跑。
转眼只见他已经召集了所有藏在暗处的亲卫,扭头朝着山门的方向快步而去。
--
当秦陌的身影再度回到长廊上,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
他身上的蓑衣沾满了雨水,头顶的斗笠也汇聚了道道水柱,顺着帽檐滴滴答答落下,恍若在他的面庞前,布了一张水帘。
隔着水帘,他远远看到兰殊打开了厢房朝外的窗户,正坐在了窗前,盯着眼前灰蒙蒙的大雨出神。
那一点豆大的烛火被她放在了窗前的矮几上,随着罅隙穿来的冷风,忽明忽暗,落在无尽昏沉的夜雨中,将她照成了一泊仿佛随时会消弭于黑暗的月光。
她呆呆坐在了窗前,凝望着乌漆的天空,目中无神,整个人似是陷在了一场挥散不去的痛苦回忆之中。
每每遇到这样的天气,她均会如此。
越暗的雨,她的情绪越低落。
秦陌曾不止一次问过她为何一到下雨天就惆怅满怀。
她却只微微一笑,垂眸回答,谁会喜欢阴沉沉的下雨天呢?
这厢,兰殊听闻长廊前传来了泥泞残留的脚步声,转眸,视线与他在半空中交汇。
秦陌摘下了斗笠,甫一靠近窗台,兰殊温言问道:“被困的百姓,可都安然回了家?”
秦陌提了提唇角颔首。
兰殊目露欣慰,叹息道:“那就好。”
秦陌见她郁郁寡欢,本还想再同她说几句话。
兰殊转而起了身,摘下了支摘窗的支柱,留给了他一个无声的窗影。
眼前的烛影一灭,秦陌站在窗前怔了许久,只好回身,迈入了她隔壁的厢房中。
大雨淅淅沥沥下到了深夜。
秦陌洗漱完毕,坐在桌前,凝着那一道与她相隔的白墙看了好一会,起身吹灭了灯,闭眸入眠。
可没过多久,屋外开始闪起了白光,透过窗户纸,划过了他的眼角。
秦陌的眉宇下意识凛起,陡然惊醒,转眼,外头的雨势再度倾盆而来,随之袭来的,竟还有电闪雷鸣之声。
秦陌的心脏猛地一跳,紧接着,便听到隔壁传来了一声凄厉的女子尖叫声。
那声音明显是被这突如其来的雷声惊醒,交织着内心盘桓多年不散的恐惧与悲伤。
秦陌一把掀开被褥,抓过外衣披上,跌跌撞撞地推开了门。
--
兰殊吹灯入睡之后,屋中寂寥无声。
外面大雨拍打地面的声音变得尤其清晰起来,萦绕在她的耳廓,令她紧闭的双眸眉间不由蹙起,极不安稳地步入了梦境。
再度睁眼,她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黑暗之中,什么都看不见。
却能感受到四周推推攘攘的拥挤人群。
兰殊被他们推着疾步往前,那一帮乌压压的人群,手上捧着好多好多的伞,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
他们蜂拥了一条街,朝着市井门口挤去。
兰殊感觉他们每个人都比她高比她壮,现在的她,只有小小的个头,是一个年仅六七岁的小女童。
好不容易人潮的脚步渐渐延缓下来,他们仿佛靠近了拥堵的中心。
兰殊终于有了机会喘息,抬起头,只见眼前闹市的街头,白色大理石柱,上头雕着熟悉的几个大字,“临安街”。
她回到了杭州,她的故乡。
可这素来人流如过江之鲫的临安街头,此时此刻,却摆出了一个大大的刑场。
那朝廷人人喊打的钦犯,将于今日斩首示众。
兰殊耳边一阵嗡嗡地耳鸣之声响起,心头大恸,神思恍惚起来,抬头望向了那惯来炙热如毒的晴朗天空,发现它竟在今日,变得漆黑一片。
浓云布满了临安的天空,黑沉沉压了下来,风驰电掣,雷声在不远处的山头轰隆作响,那一场期盼许久的大雨,终于在今日降临。
跪在台上的朝廷重犯,眉目清俊,一副身板犹如修竹,抬眸望了眼天空,干涸的唇角,终于露出了一抹欣慰的笑意。
刑场前,一把又一把万民伞高高举起。
兰殊听着耳廓缠绕的雨声,恍若再度听到了那满城的哭嚎之声。
一个斩字的令羽掷下。
伴随着一声凌厉的雷响,那闪着青光的斩刀,犹豫再三,终还是落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