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死后的第三十年(239)
隆兴帝面对太后的连声指责,他脸色惨白,嘴唇嚅动:“阿娘……”
见他如此失魂落魄,太后压抑下心中不忍,继续咄咄威逼道:“圣人,你是大周的皇帝,你还要带着大周走向国泰民安,万夷来朝,你不能再任自己被私情裹挟,让百官和万民寒心了,卢裕民若真的冤枉,律法会还他公道,那些诬陷他的人也会受到诬告反坐的处罚,谁都不会冤屈了你老师,为了大周安宁,为了帝位稳固,你应,早下决断!”
隆兴帝拳头慢慢握紧,他茫然看着太后,太后只是冷冷瞪着他,他目光,又扫视过跪在地上央求的群臣,群臣则在殷殷期盼地看着他,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着让他做一个明君,他神情恍惚,良久,才松开握紧的手指,木然道:“传朕敕令,彻查……天威军一案。”
群臣大喜,纷纷叩首道:“圣人英明,太后英明。”
崔珣心中大石落了地,他随群臣叩首,一滴热泪,带着他六年来无尽的愤懑与不甘,终于从他眼角滑落。
这天,应该要亮了吧。
-
隆兴帝下令彻查之后,京兆尹再无阻碍,薛万辙开始着手查案,只不过,太后特令大理寺也参与此案。
太后召见一直告病的卢淮,将抓捕审理卢裕民的事宜全权交由他负责,卢淮苦笑:“太后还敢信任臣吗?”
“为何不敢?”太后道:“你为官以来,奉公守法,尽忠拂过,如果连卢卿你都不值得信任了,那这朝堂,谁还值得信任?”
卢淮没想到自己居然能得到太后如此高的评价,他向来忠于隆兴帝,虽然对太后垂帘听政不像他伯父卢裕民一样抵触,但也赞同太后应及早归政予隆兴帝,六年前,参与上疏逼太后还政的官员,也有他一个,加上他和卢裕民的关系,他一直觉得太后应该是极为厌恶他的,可如今,太后居然说他值得信任,他心中顿时一阵愕然,喃喃道:“但臣,是卢裕民的侄儿。”
“正是因为你是他的侄儿,吾才将此重任托付与你,如若你叔父是冤枉的,你自可为他洗冤,如若你叔父确实作恶,你也可以凭大义灭亲的功劳,不被他牵连,继续做你的大理寺少卿。”
太后居然有意让他不要被卢裕民牵连,而且还有意让他继续做大理寺少卿?卢淮在来蓬莱殿前,本以为太后会借机杀了自己,他是报着必死的决心来的,谁能想到,她居然要救自己?卢淮惊愕之后,便不由问道:“臣何德何能,能让太后如此为臣考虑。”
太后叹了一口气,诚挚道:“卢卿,你是社稷之臣啊,这朝堂,或许有人比你更有才干,但无人比你更赤忱丹心,吾老了,没有多少岁月可以活了,而你还这般年轻,将来大周,少不得还要依靠你,吾怎么忍心因你叔父之过,让大周损失一个宰辅之才。”
社稷之臣、赤忱丹心、宰辅之才,这已经算是对一个大臣最高的赞誉了,卢淮万万没想到,他没在隆兴帝那里听到这种赞誉,但居然能在太后这里听到这种赞誉,他已然热泪盈眶,跪下伏首垂泪道:“但臣,恐会辜负太后期望。”
太后并未放弃,仍然耐心劝着:“卢卿,吾知晓,你自幼是你叔父照拂长大,让你去亲手抓他,的确是在难为你,可是,你若不去,你,乃至范阳卢氏,吾都无法保全,况且,天威军一案,若真是你叔父暗中指使,那你再行包庇,就不仅是对不起五万将士、六州百姓,更是对不起那个寒窗苦读、立志报国的卢怀信!”
太后一语点醒,卢淮不禁愣住,《起居注》里记载的薛万辙牵裾而谏的场景,自己任大理寺少卿时踌躇满志写下的“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的对联,徐徐浮现于他面前,耳边似乎又响起了山野古刹里的悠扬钟声,他慢慢垂首,太后又道:“卢卿,你日前告病不来朝会,却于前日回了长安,吾相信,你心中其实,早有决断了,只不过,虽有决断,但叔侄之情,割舍又谈何容易?但正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义与情,也不可兼得,卢卿,你到底选大义,还是选私情,你就在此处,告知吾。”
卢淮热泪颗颗滑落,他咬着牙,半晌,才叩了一首,然后抬眸,一字一句道:“臣,选大义!”
-
陈旧寒酸的卢府,此时已经是门可罗雀,卢淮抬头望着褪色的木匾上的“卢府”二字,他抿了抿唇,率领一众武侯,踏了进去。
卢裕民早已遣散家仆,独自一人端坐于厅堂,看到卢淮时,他微微讶异:“怀信?”
卢淮让武侯等在外面,自己步入厅堂,撩袍端坐在卢裕民对面,他沉默片刻,道:“叔父,是我。”
“谁让你来的?”卢裕民喃喃问道:“太后?”
卢淮点头苦涩道:“如今除了太后,还能有谁?”
卢裕民脸色从讶异慢慢恢复平静:“她是想保全你吧?哼,真没想到,她竟也是个惜才之人。”
卢淮默然不语,卢裕民忽一笑:“不过,此番相见,叔父甚感欣慰,你是吾家千里驹,叔父本最扼腕的,是会连累了你,如今见太后愿保全你,叔父总算是如释重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