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郎说(131)
每斤低一文,攒的多的话那也有不少钱,可是租摊位也需要花钱,而且还不一定能全部卖完,大娘想了想,最终还是同意了。
“成,那郎君留个地址,一会我家那口子回来了我和他说。”
冯淮立刻从怀中掏出一本巴掌大的小册子,拿出一根炭笔写下地址,撕下来后递给大娘:“我们家就在五更街,顺着门牌号过去就行了。”
五更街上多学子,在县衙也是挂了号的地方,往常衙役巡街都会多走几趟,那些暗中盯着文序的视线带着不甘收了回去。
文序又问道:“大娘,大叔是猎户吗?平时上山有没有打一些野味啊?听说入秋的野物挺肥,要是有的话也一并送来,我给家里人贴贴秋膘。”
“不是猎户,我们是农户。”大娘摆了摆手,“都是平时闲着没事才上山找点东西,野物的话但是有一些野兔山鸡,不过那玩意儿不好抓,掉进陷阱都能逃。”
“郎君要是想吃,回头我跟我家那口子说,要是能抓到,一并送去给你们。”
正说着,一个背着虎背熊腰的大汉带着个十七八岁的男子走了过来,大娘一看到他们就笑了:“我家那口子和儿子回来了。”
看到文序一行人,大汉还有些不满,以为他们是要找事的,大娘拉了他一下:“这位郎君把咱们的货包圆了!”
文序朝大汉点了点头,“大娘,刚才我说的事你跟大叔说一说,我们先去买其他东西了。”
墩墩也举着核桃壳摆手:“大娘再见!”
大娘连连点头:“哎,你们慢走啊!”
等文序一行人离开了,大汉才开口询问怎么回事,大娘把刚才的事说了一遍,末了感叹道:“要是这样我们还省事了,不用守着摊子呆一天,刚才去租摊子的时候,本地人的摊位都租完了,我只能领了牌子来这边。”
在大盛,每个地方的集市摊位都有说法的,本地人租的摊位被划分到一起,外地人的摊位又另外划分,这样方便管理,收的摊位费也不一样。
虽说外地人的摊位费会便宜些,但是这些人都没个眼熟的,彼此生活习性不一样,做买卖的话说错话难免惹人不喜。
大娘还记得前年也是来得晚,分到了外地摊位,有人来买黑木耳的时候,她说了一句拿猪肉炒最香,旁边的摊主就瞪了她一眼,要不是自家男人也在,看样子对方都想过来找事了。
后来她才知道,有些地方的人压根不吃猪肉,吃猪肉对于那些人来说,就跟道士吃牛肉,和尚吃荤腥一样难受。
所以今天又分到外地摊位这边,大娘很谨言慎行,碰到有人来问,也只说价格,多的一句也不说。
还好今天运气好,碰到个包圆的主顾,一会去退摊子,还能拿回半天的租金。
“娘,他不会是骗你的吧?”
大娘笑骂道:“能骗我什么?人家可住在五更街,读书人住的地方,刚才那位郎君你看到没?人家耳饰用的可是赤金!”
后面这一句她声音压得很低,却已经让男子神情恍惚起来,。
刚才他一眼就注意到那个容貌殊丽的哥儿,自然不会错过他耳上那枚十分惹眼的耳饰,大多数夫郎的耳饰最多不多一个指节的长度,那位夫郎的耳饰,流苏都垂到衣领了。
如果他娘说的是真的,那枚耳饰光是那一簇流苏都得花去一两金子吧?
旁边的大汉收拾好摊位,扫了周围的摊子一眼,沉声道:“走吧,煤炭我已经让人送到城门那边了。”
妻女日常只在村子里,很少接触外人,刚才听完妻子说的话他就知道了,那些人估计是担心妻女拿着那笔银子会被人盯上,所以才留着聊了会天,等他和儿子回来才离开。
七十五两可不是小钱,这份情他肯定要记着,等下次他送山货过去的时候,带两只自家养的土鸡过去谢谢人家。
另一边的文序正在看苹果,据摊主说他们是从辽东那边过来的,车上的框子已经空了好几个,文序也买了几框。
青石看着半人高的框子急得不行:“公子,买这么多咱们吃不完!”
墩墩立刻反驳:“我吃!我能吃!”
“你能吃多少?”青石一脸无语,“这些苹果放地窖里能吃到来年三月!”
文序安抚道:“没事,咱们吃不完还有住在隔壁的侍卫,苹果还能用来腌辣白菜,榨汁做糕点,总有用途。”
这下青石才不说话,隔壁房子他没去过,但是也知道上次去府城时那些侍卫都住在隔壁,连乌叔叔他们也住在那边,那么多人,这些苹果应该能吃完。
坐在轮椅上的枭王勾了勾文序的手指:“夫郎,那边好像有卖枣子的,买点?”
“哪儿呢?”文序立刻推着他开始找枣子摊。
“左边顺数第五个摊位。”
“卖冬枣的?还有红枣卖。”文序看到了,“那买点回去做枣糕吃,旁边还有干果,也买点吧?你陪我做饭的时候也能磕两口瓜子消磨时间。”
“下个月估计就下雪了,一会记得提醒我去买煤炭,柴火也要多买点,入冬了再买几头羊回家杀了冻上,这个冬天咱们家就窝在家里猫冬不出门了。”
文序还记得年初的时候从上京城来边城,一路上冷得要命,幸好在化成的时候他买了几床被子和几套厚衣服,否则就顾明野那架空空如也的车厢,能把他们冻感冒。
当时来到伏峰县都四月初了,这里的气温还是带着寒意,他可不想今年冬天家里人都感冒。
“对了,还得多买点姜和大葱,无论是做菜还是驱寒都用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