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山巫(144)

作者: 木北吉川 阅读记录

“我没问题。”林岳率先表态,随后殷楚风说:“我也没问题。”

乔四海看向花信,没有说话。

“那好,我们现在就出发。”花信做决定道。

归还了电脑,与馆长道别后,花信拦下两辆出租车,直奔酒店收拾行李,然后出发去建瓯高铁站。

连江多山,即使是夏季,气候也是温暖湿润。下车后,花信就感觉自然的凉爽感扑面而来。“这里倒是个不错的避暑胜地。”殷楚风赞叹,“而且空气一点不潮湿。”

“行了,我们先去吃点东西吧,听说连江的鲍鱼远近闻名,不如我们去尝尝?”乔四海注视着花信的眼睛,征求他的意见。

花信微微颔首,“不管怎么说,今天实在太晚了,我们吃过饭后就回酒店休息,有什么事明天再说。”

在高铁上,乔四海闲来无事,索性查找关于崔善的各种资料,居然让他找到一个神奇的网站,上面有各个地方的县志电子版,乔四海搜了下连江,虽然资料并非免费提供,但价格也不过是一杯奶茶钱。抱着试试的心态,他购买了一份,结果真让他有大发现。

连江的县志里,赫然有崔善的详细资料,甚至连他安葬在哪里都有描述,简直大大节省了他们调查的时间和难度。

县志中记载,崔善出生在川石岛,死后葬在崔家的祖坟里。虽然没有说明具体位置,但他的坟地在川石岛上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花信决定,明天上岛。

第58章

花信选了清晨最早的一班船。

一望无际的蓝色海面,潮流翻涌,成群的海鸟在半空中比翼齐飞,橙色的太阳已经跃出海平面,又大又圆,像张煎饼。乔四海是第一次坐船,新奇地到处乱逛。

经过五十分钟的航行,船只抵达川石岛渡口。

岛屿的面积算不上小,但绝大部分是山地,上了岸穿过青石牌坊,居民区一览无余。岛上的新房子很少,几乎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古朴沉闷,因为常年被海风侵蚀,显得十分破旧。迎着小巷走到底,是一段上坡路,道路两边没有住宅,尽是些怪石嶙峋,其间杂草丛生。坡顶,是一座荒废的老宅,黑色的木质大门摇摇欲坠。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门口立着一根长长的旗杆,看不出颜色的旌旗随风飘荡。在老宅子的隔壁,是一座一间堂屋大小的庙宇,看得出来香火很盛,庙口前的香案上,贡品琳琅满目。

花信几人沿着坡路上行,正打算推开老宅子的大门,进去一探究竟时,有人叫住了他。花信回头看,是一个肤色黝黑的中年大叔。大叔神色惶恐,冲着他们大喊大叫。可惜,他说的是方言,花信听不懂,就连林岳、乔四海和殷楚风这种福建土著,听得也是一脸懵。

大叔见他们对自己的话无动于衷,便一路小跑过来拉他们远离老宅,嘴里还一直重复:“系不系丁不懂窝的发啊。”

这句话花信听明白了,他诚实地点了点头。

大叔羞涩地笑了笑,叽里呱啦又说了很多,几人听得云里雾里,不解其意。等走出一段距离后,大叔拿出手机,用手写打出了一行字,让花信看。

“不要靠近老屋,会有诅咒。”殷楚风凑过来瞧,盯着屏幕上的字念出声。

“这是什么意思?”他困惑地注视大叔的眼睛。

大叔解释了好几遍,殷楚风都没有听明白什么意思。最后,大叔筋疲力尽,一脸无奈的样子。

“要不你们跟我回家,让我儿子解释给你们听。”大叔又在手机上手写了一行字。

“那就麻烦了。”花信致谢道,他本来就有找岛上的居民打听崔善的计划,现下正好有个送上门的热心肠,岂有拒绝的道理。

大叔家离渡口不远,过了牌坊往东去,第二条巷子的最里面。大叔家是三层小楼,还没进门,就闻到一股海鲜味。进了院子花信才看到,大叔家到处晒着各种鱼虾。

大叔的儿子名叫康嘉,年龄大约三十岁左右,皮肤同样晒成了酱油色,正坐在院子里织补渔网。听到动静,康嘉好奇地抬起头。

看到父亲领了四个人回来,康嘉放下渔网,询问道:“你们是谁?来我家有事吗?”

花信把遇到大叔的事情描述了一遍,康嘉哦了声,“那你们快进来坐吧。”

康嘉起身,回屋拿了四个杯子和水壶,“你们喝点水。”

殷楚风接过水后,连声道谢。

而康大叔进了院子后,找了两个不锈钢大盆,接了满满两大盆水,随后去厨房拿了袋盐,呼哧呼哧都撒在了盆里。

乔四海一直都在留心观察周围,在目睹康大叔一系列行径后,懵懂道:“请问大叔接水做什么,还往水里放盐?”

康嘉回头看了父亲一眼,解释道:“这水是给你们准备的。”

“啊?为什么。”一直保持沉默的林岳,听了康嘉的话,诧异万分。

“你们刚才不是靠近坡上的老宅子了吗。”康嘉道。

“所以呢。”林岳追问。

康嘉叹了口气,“那座老房子,非常邪门。之前我们村里隔三差五有人出事,要么是出海打鱼不顺,要么是疾病缠身,死了不少。后来我们就找了高人来看,说是因为老房子里有不干净的东西,让我们在旁边盖座庙,压一压。”

“高人还嘱咐我们,平时没事不要接近那座老屋,要真是不小心沾上了晦气,就晒一盆水,往盆里放点盐,冲冲身子。”

“原来是这样。”林岳听完,了然地点头。

花信沉思片刻,试探性问道:“那座房子,真有那么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