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大鹅听不懂人话,又英勇无畏,根本不怕人,继续叨。
郑应炬被叨得嗷嗷叫,惹得另外几只大白鹅觉得他好欺负,齐刷刷抱团过来叨他。
最后还是封辰上前给几只大鹅吓退,才把郑应炬解救出来。
郑应炬气得心说晚饭要多吃两个大馒头!
第二天唐圆领着他们去参观鱼塘。
鱼塘不是主要的,算附属品,起初为了丰富社员们的饮食结构,结果养得太好,又可以送去县城国营菜场换钱。
郭岩又兴奋地跟着去下网捞鱼了。
这鱼塘周围有果树,岸上还有成片的紫穗棉槐、荆条、枸杞、酸枣以及花椒等灌木。
花叶果实飘到鱼塘里,都是鱼的食物。
鱼塘边上还有野生的芦苇、菖蒲、水白菜、睡莲、荷花等水生植物,都是鱼的食物。
见郭岩那么喜欢野趣,唐圆笑着介绍道:“向阳大队那片水泊子才漂亮呢,水质澄澈,水里种了荷花、菱角,还有黄菖蒲、一支箭什么的。”
郭岩还是有理智的,知道自己来干啥,在前进大队放飞一下自我就算了,断然不会去其他地方如此,有损他的形象。
下午他们又参观了蘑菇大棚。
大棚里面要保温,所以热烘烘的,加上蘑菇料的味道不大好闻,没待多会儿就出来了。
马慧友几个在前进大队参观了三天,他和陆建康看得很满意。
“我们觉得前进大队的生态农场很有前景。”
郭岩、季宏岳都松了口气,唐圆和唐炳德也很高兴。
唐炳德还挺有压力的,毕竟他习惯小打小闹,办工厂可是大活儿。
好在有唐圆和封辰,他觉得他当大队长给罐头厂提供支持就好,至于罐头厂自然还是唐圆说了算。
他已经在张罗给唐圆和封辰引荐入党,入党之后就让他们当生态农场的正式场长。
马慧友又邀请唐圆和封辰一起去省里,那十头猪差不多也做成罐头了。
两人自然要去的,顺便去省罐头厂考察一下,对比了罐头以后就可以回市里开动员大会。
确定要办罐头厂的话就把样品拿去各大罐头厂以及交易会上宣传了。
郭岩和季宏岳还有另外工作,他们各回单位,唐圆和封辰跟着马慧友三个去省罐头厂。
看他们又带着行李卷,郑应炬就忍不住要吐槽他们土包子。
“省里多少招待所呢,人家有被子的。”
唐圆笑道:“我知道,但是很多招待所的被单不消毒,可多细菌呢,而且我知道有些招待所偷懒,上一个客人的床单都不换不洗的,直接给下一个用。”
日常很喜欢占便宜住招待所的郑应炬登时膈应得不行。
他觉得唐圆这人太坏了。
一个乡下丫头你懂啥啊!
你好像很有见识的样子!
第85章 更胜一筹
省罐头厂成立于1957年, 前身是建国前一家蛋品厂,因为当初华国对苏罐头出口额巨大,各地政府纷纷看好, 兴建了不少罐头厂。
可惜好景不长, 后来对苏贸易环境急剧恶化,罐头业务受到重创, 被迫转行或者转内销以及开拓其他出口渠道。
省罐头厂从最初的小蛋品厂不断扩建, 变为现在的省罐头食品厂,占地5.7亩, 有职工和家属三千多名。
他们主营肉类和蔬菜罐头, 不过如今出口业务萎靡, 他们的罐头大部分出口转内销。
为了抢占国内市场, 这两年也增加了水果罐头, 只不过一直竞争不过庆州主打水果的罐头。
虽然郑应炬去市里的时候挺骄傲的, 可实际也有些心虚。
现在唐圆和封辰跟着他们来罐头厂参观考察, 他为了找回自信, 异常热情地招待唐圆和封辰,要给俩土包子洗洗眼, 长长见识。
马慧友如今对唐圆特别亲切, 就好像自家晚辈一般,亲自领着她参观工厂各个车间。
他颇有点自得地道:“咱们工厂以前是没有屠宰加工点的, 都是从肉联厂直接进肉,后来增加了屠宰车间, 这样就能从各公社猪站直接进生猪,能省一笔成本。”
他很自豪地给两人介绍加工车间的几个部分, 从屠宰车间出来的猪肉便进入制作流程,预处理、罐装、排气、密封、高温灭菌、冷却、检验等步骤。
“咱工厂有全套的生产设备, 剪铁机、胶水机、反边封底机,还有自动冲盖机、自动制罐机、自动封罐机、和全套不锈钢蒸煮设备。”
唐圆和封辰听得很认真。
唐圆前世在国内大型食品厂考察实习过,其中就包括全自动罐头生产线,还去国外参加过交流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她看来省罐头厂的一些生产步骤是不合格的,车间布局也不够合理。
比如车间进出口虽然有俩但是职工来来回回根本不遵守规定,还有人穿着制作车间的工作服在外面走来走去,这如何保证食品的卫生情况?
她甚至看见有屠宰车间的职工穿着带脏污的工作服进了预处理车间,而预处理车间的又去了罐装和包装车间!
这简直是灾难!
当然,在这个年代很正常,毕竟大部分工厂还没有大批量出口,没有被国外高质检毒打过,而国内物资短缺,是食物发霉变质也不能丢掉一定要吃进肚里的那种程度。
所以食品车间没有卫生意识也是正常的,普遍现象。
有的吃就是好的,还要求这要求那?
轮不上呢。
在目前国内市场,你脚踩酸菜也好,你老鼠掉面汤里捞出来继续用也好,你肉掉污泥地板上拾起来直接丢进去也罢,老百姓不讲究,短缺习惯了,有的卖就疯抢,压根儿不管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