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屋里捡来的小夫郎(121)+番外
裴应川和孟冬两人都有心事,因此天还未亮时就起了床。
裴应川在火坑上煮了稀粥炒了小菜,孟冬则在窑洞里蒸好了窝头煮了鸡蛋,两个人都做了早餐。
现在的情形便是两人对着两份早餐发呆。
“不如我们今早就喝粥吧,窝头不吃也没事,要是粥凉了就结成块了,裴大哥,这样好不好。”孟冬同他商量道。
裴应川拿来碗筷,没有说话点了点头,而后给孟冬盛了一小碗清粥,“今日要不要同我一起进城,坐牛车去。”他猜孟冬一定会去。
“好呀。裴大哥你之前做的竹椅要带上吗?”
“先不带了,牛车上人多,我们今日只去采买。”
“好。”
离过年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想必城里定会比之前要热闹许多,也许到时会有庙会之类的庆祝活动。
他与孟冬忙碌了这么些时日,也是时候歇一歇,准备过冬的事情了。
……
时间一到,两人便坐上裴车夫的牛车晃晃悠悠往城里去。
到了城门口时,裴车夫依旧把牛车寄存了起来,裴应川和孟冬便一路步行。
因着今日只有裴应川办理户籍一事,两人便先往府衙走去。不确定办理户籍需要多久,裴应川便与孟冬约定好最晚一个时辰后在府衙门口见面,当中的时间孟冬可以去周边逛一逛,买些东西。
府衙就在周围,孟冬只要不走远的话便不会出什么事,裴应川便也放下了心,带着那封信去找守门的衙役们说明了情况。
孟冬一直站在门口注视着他,直到见他顺利地进了府衙之后他才放心离去,沿着道路周围摆的小摊子一路看去。
之前他和裴容卖糕点攒了一些银钱,好不容易来一次城里,他便想着给裴容带些东西。
裴容不喜欢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路走去都没看到什么合心意的,只得先随意进了一家杂货铺,想要先买些灯油之类的东西。
杂货店的人很多,孟冬选了灯油,糖,还有一些豆子。他将这些全都塞进了之前准备的布口袋里。
就在他准备离开时,却在门口的小摊子上看到了一个比家里的小竹篓小一些的手炉。
手炉外面包着一层软布,看不清里面的样子。他便去了摊位,让摊主把东西拿与他看一看。
他记得裴容房内只有一个小火炉,并没有暖手的炉子。
府衙中,那守门的衙役得知了裴应川是得了引信要来办理户籍的时候十分惊讶,据他所说,城中这么多流民,得了引信来办理户籍的不过寥寥无几。
而且许多流民并不愿意抛弃原籍留在异乡,他们只是暂留在城中讨生活,还等待着战火平息后再次返回家乡。
那守卫说着还劝诫裴应川要三思,不过一想到能得到引信想必已经有了能安家的地方,便也没再多言把他带到了管理此事的地方。
裴应川便留在了府衙中,被迫回答了许多问题。不过因他已经得了引信,又在小溪村待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办事的衙役并未为难他,只说他要上报,让裴应川过几日再来问消息。
待他处理好一切,走出府衙大门时,却并未见到孟冬的身影,
怕孟冬回来时找不到他,裴应川没有离开,而是在大门口寻了个地方等待人回来。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一个时辰。
第73章 身世
“大娘,我能看一看这个手炉吗?”孟冬开口问道。
“当然能看,这摊子上的所有东西都能看。”摊主大娘虽然是这样说的,但是她却没把手炉递给孟冬,只把它放在了离孟冬身边稍近一些的地方。
她这样摆放孟冬仍是看不清,只向前曲着身子摸了摸外面的绒面,觉得不太厚实,于是收回了手没有再看了。
手炉暂时是买不成了,他便计划着再往前走一走看看别的物件。
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寒气却并未因人多而消散半分,孟冬戴上了帽子,将快被冻僵的指尖捂在耳朵上取暖。
他虽然想去稍远的地方看一看,却又惧怕自己走远了一时半会儿回不去。
路两旁支着各色各样的摊子,孟冬左看看右看看新鲜得不得了,他还看见了之前裴大哥买的茶叶糕点。
他一路走一路看,时不时驻足停留,买些中午赶路回去时的吃食。
等到走到这条街的尽头时,他那个小布包已经装得满满的了。
不过准备返程时,孟冬发现了一处卖布鞋的摊子,那摊主只在地上铺了一些稻草,上面胡乱放着许多双布鞋,布鞋有大有小,既有给幼童的也有给成年汉子穿的。
他与裴大哥的布鞋还是同裴容买的,他自己只会编最简单的草鞋。想到此孟冬在那摊位上蹲下了身,找出一双合适大小的同摊主问了价格。
“小哥儿要这种的话,算三十文一双。鞋底不厚,切忌沾水……”
孟冬身后不远处,一位挎着篮子买鸡蛋的大娘盯着他的背影看了又看,打量不停,表情很是纠结。
这……这人好像是他们村里的那个赵家的小哥儿。
石大娘揉揉眼睛,只等孟冬转过身来再仔细地看上一眼。
很快,选好布鞋的孟冬付了银钱,和摊主一起试着把布鞋塞进他的小布包里,装好之后他便起身离开。
他离开的方向正好是石大娘这边。
见此石大娘连忙装作无事发生的样子,大声地吆喝着揽起了客,“自家的鸡蛋,一文一个……”
眼见人离她越来越近,石大娘索性挎着篮子往路边挪了挪,瞅准时机把篮子送到了来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