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娇宠:毒医娘子山里汉(385)
王夫人抿唇微微一笑,便吩咐掏钱的那个丫环。
那丫环立刻跑回去,不一会儿就有一个中年管家领着一个小厮快步走了出来。
王夫人吩咐了他一声,便朝林小福微笑点了点头。
林小福连忙福了福,王夫人便上了自家马车离开了。
“你们稍等,我去帐房拿六吊钱过来,很快的。”等小厮走后,中年管家含笑说道。
林小福点点头,有钱赚,她不着急。
只不过一两银子竟然找不开,对她也是一种刺激,心里情绪有些莫名的闷。
果然是很快,中年管家就拿了六吊钱回来了,林小福和赵子诚分开数了数,待他们确定数量无误后,中年管家便回府里去了。
不愧是大户人家,基本素质还是有的。
“夫君,咱们要加紧学医,还是要在镇上盘个铺面,哪怕只有两个铺头也好。”
驴车继续在镇北叫卖时,林小福突然开口,情绪有些复杂。
“先租吧。”赵子诚却突然说道。
“我早上问过师父,他与那个药商朋友关系还不错,到时我们开一家药铺,可以从那里进货。”
“但是你还是先租,别买,免得到时又有事儿。”赵子诚表情有些严肃地看了林小福一眼。
“若是让娘知道……”
原本他是觉得可以先悄悄买下一间铺子,也是一个为以后准备的落脚之地,将来不管卖什么,总有个安置。
但是昨天娘再三关注着他们的生意赚头,傍晚他送鱼回去,又被娘在厨房里问今天赚了多少。
虽然也没堵着他拿钱,但他心里却有些不安。
若是娘闹着让他们上交赚头,媳妇儿肯定不会同意,必然会吵起来。
他们想去白水县或阳山县寻找出路也行,但若真要成行,还是有许多牵挂在。
他们若离开了,林家的干鱼就没有了,杨家说好两文的价买小鱼,但还没有下文。
他们若不在家,岳母就只能自己上山去摘木耳,只能靠卖干木耳和绣花来赚钱。
茶地今年的地钱出来,也只够付他们之前欠下的一两,要到明年春天才能接着出钱。
因而,要避免之前的凄凉日子,他们现在还不能走,除非暴露媳妇儿医者的身份,留下一笔钱。
但这显然不能,那他们就只能在李桥镇继续找赚头了。
买铺怕出事儿,那就只有租铺了。
岳母不愿意搬来镇上,他们最有利的买卖,便只有卖药。
只要有进货渠道,药材和吃食、杂货,也没有什么差别,一样是进货、卖货,扣除成本后再赚取差价。
因而,他便找师父打听了进货渠道。
听了他的想法,林小福笑了笑,又叹了口气。
“也好,这已是目前最好的开铺安排了,若能让娘和小弟小妹搬来镇上,就更好了。”
第667章 躲还来不及呢
到时,娘和小妹也能帮着晒晒药、清点药材,小弟到镇上私塾读书,也能远离欺负。
只不过她说着说着,竟又叹了口气。
“虽说我供得起,奈何娘不知道啊,娘肯定认为付不起镇上的束修。”
“一步一步来,先把眼下的买卖做起来,等我上两趟山,咱们就把赚来的钱数一数,再去租铺。”
赵子诚知道小媳妇一直很纠结,便安慰她。
最近也试过不少生意了,几乎都是临时看到什么卖什么,既不固定,也不长久。
林小福点头,正好有家铺子要买枇杷羹,自己端着一只钵,林小福连忙专心做生意。
街头叫卖就这样,没人买便都没什么动静,只要有人起了头,就会有人围过来。
摊前一热闹,生意自然就好了起来。
有人拿钵、有人拿碗、有人甚至拿着一只加盖大茶碗,一勺、两勺、五勺甚至十勺,都有人买。
镇北有钱人不比镇东少。
开铺的派了伙计,宅院里的下人、持家的妇人也都听见林小福的吆喝声。
这来来回回地喊着,都知道有人在街上卖枇杷羹了。
带着几分好奇,也听着说能治咳嗽、清肺热,自然就有些心动。
尝一尝,味道还不错,又说是营养甜品,也就不在意了。
毕竟不是药,只是有药效的甜品,理解了这层优势之后,生意也就好起来了。
有了生意,林小福自然又高兴起来,积极地应对着,也不忘推销鱼丸子。
今天的生意主场在镇北几条街,等赵长禄他们赶着驴车过来时,林小福这边已卖掉了快一坛子了。
这一坛子是前晚熬制的,优先卖掉后,林小福心里才踏实了些,毕竟多了一天时间哪。
看到他们生意好,赵张氏又眼馋了,让当家的把驴车在路边停了,也吆喝起来。
“卖鱼啦!新鲜大鱼送到家门前,十文钱一斤哪,买得多有优惠啊!”
还别说,真有人买上一条、两条鱼回去了。
这下可把赵张氏乐着了,吆喝得更起劲,隐隐有要把林小福的嗓音压下去的架势。
林小福很无语,这样一搭一唱似的却卖的完全不同的东西,其实更容易分散买家的注意力,搞不清楚到底在卖什么的。
于是林小福不比吆喝了,就隔一阵儿喊一声:“枇杷羹!”、“新鲜的枇杷羹!”
等赵张氏劲头十足地扬起嗓门喊起来时,她便不说话了。
但是这一波儿生意过后,只有两家出来买鱼,林小福见状,立刻就让赵子诚赶驴车离开。
“公公婆婆,我们往前面去啦。”不说往东、不说往西,先走远些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