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娇宠:毒医娘子山里汉(916)
而杨家靠着赵家食府的生意,丝毫不受影响。
余家不但做瓜果买卖方便了,也从林小福这里学了枇杷羹的做法,还有杏子酒、杨梅、杏子、桃子的果脯做法。
这样除了卖鲜果,他们也可以将存果增加买卖机会,甚至果真如林小福事先猜测的,卖到铁关镇去了。
余家三舅娘的娘家就是铁关镇开瓜果铺的,瓜果都是余家供应的。
如今再增加这些品种,直接供货过去,都不用派人过去开铺,就稳稳当当地赚到钱了。
而赵家,同样的手艺做出来的货,却只需要依据铺子买卖,也没有多的人手向外拓展。
因而,生意好不好都不受影响,只是多门手艺傍身,也多几分底气。
赵家的这些买卖所需鲜果,自然都从杨家买来,也就间接拉升了杨家的生意。
都是互利互助,谁也不亏。
而且赵家还多了鱼丸子,赵子添腾出手来后,又从村里找了几个后生一起打渔,算了工钱,方家和林家的鱼桶也给了他们。
林家只给了一只大鱼桶给杨家,剩下的也不需要了。
端午节回余家过。
节后,大家就开始收拾行装。
因为赵王爷前些日子传了信过来,要在京城王府里给孙子办百日宴。
这也是赵子诚这个受封世子第一次在人前出现的机会,也是赵王府向外宣告后继有人的好机会。
虽然赵王信中没有这么解释,但林小福和赵子诚自然想得到,没办法,只得收拾起来,准备出发。
药铺重新换了块招牌,还是用了林小福当初的名字:一般药铺。
这样就低调多了,一如开铺以来的冷清。
药铺的伙计,也换成了赵子富的六个同窗,满月宴那天,赵子富帮忙找到的人手,管吃管住一两银子的月钱。
这个价不贵,管吃管住还不用每天干活,也就是有货进出时才干活,因此,到是读书的好环境。
赵子富来找林小福说的时候,林小福都觉得好笑,但毕竟是赵子富第一次伸手张罗,也没打击他的积极性,就答应了。
不过赵子富以后也会搬去药铺里住,镇西都给余家住了,他一个人住那边怕拘束,药铺离赵家也近一些。
赵迎春和杨诚也会搬到药铺去。
不过林小福忍了忍,没有问赵子富,这是让她多养了几个小叔子不成?
因为赵子富每个月就是要二哥二嫂出零用一两银子的,那六个新伙计也恰是一两。
不过后继之事都交给掌柜去办,林小福也没过问,药铺楼上的那些书和用具,也不会撤走。
若非珍稀之物,一般物什何必千里迢迢搬走?嫌路上人多车多了么。
赵子诚已从车马行安排了车马,和湛华清点要带走的东西,安置其他事宜。
胡不归却带了护卫先走一步,说是先去看看京城的药铺布置得如何了,若布置不舒适他可不住。
林小福哭笑不得,自然是由着师父的。
第1607章 走水路
袁家人却只能同着林小福出发,因为路上每天依然要治疗,没了仁安的郎中在,就只有她亲自动手了。
不过袁乐善和林小春这些日子跟着方长学,也不是白学的,所有流程细节都熟记于心。
赵子诚也跟着林小福学了针法入门,恰是以袁义为的腿疾为例而学,路上自可在林小福的指点下,为袁义为施针。
一切准备就绪,五月初九这天傍晚,方长宇和林小禄拜别了私塾先生,就回了家。
余家和杨家兄弟们也都来了镇上,当天在赵家食府吃饭。
林安泰和林郎中、林四爷爷也过来了,同来的还有林四爷爷家的林学方,林安泰家的林有兴、林有发,林郎中家的林学志、林学良。
除了送别,林家这些人却还要去方家打招呼,接收钥匙,办理衙门手续。
忙到很晚方散,各自回家。
第二天天刚亮,一辆辆马车就来到镇西,把方家和林家这边的行李都装上车,先行往杨湖而去。
余家人在镇上住了一晚,做了早饭吃了,这才同着一起回村。
如今天气虽好利于出行,到底带着妇孺,赵子诚选择走水路。
从杨湖出去走三江南下,到万源县上岸,再走马车出北阳州经云华州,再擦着德安州三县踏上往京城的官道。
一路若顺风顺水、天公作美,便能省下近半月时间。
这是赵子诚和师父、湛华早就商量好的路线。
此时刚过端午,但南方雨水渐起,北方还是干燥晴天,并不影响他们搭船走水路。
船也是归云庄自己的大商船,一艘足矣。
上午,一行车马就到了杨湖,再与余家人作别,就下湖埠登船。
余家人站在岸上看着,也不禁落泪。
谁会想到才一年时光,林家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此时余家两老对自家闺女的亏欠之心,才会溢于言表,余老爷子大声喊着:“丫头,安置下来后记得往家写信!”
林余氏听见不禁哭了起来,在船上朝岸上深施一礼,算是拜别父母。
她也不知有生之年何时能回乡,毕竟此去茫茫她并不知道会如何,只是跟着儿女走罢了。
船开动时,赵子诚出来把船板上的人都喊进船舱里,怕他们晕船。
林小福见娘伤神,就将孩子塞给她,有了外孙要照顾,也能分些心神了。
方郑氏也在一旁劝慰,说她当初也是跟着老大千里迢迢来到李桥,刚安定下来,又要跟着去京城。
为人父母,养儿子、随儿子,不就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