惦记/酒窝星球(217)
她按下pointer,在报告厅的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标注了她曾经走过并工作过的地方。那张地图很大,但她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六个大洲和四个大洋。
她无不自豪地说:“昨天,我六岁的小孙女绕在我膝边,让我讲我年轻时的故事。我说,‘亲爱的,我年轻时的故事都写在这张地图上了。’”
全场爆发出一阵笑声和掌声。左渔盯着荧光闪烁的地图,为之触动。
演讲结束后,左渔鼓起勇气上前和她交流,聊到了这位女性成为联合国志愿者的契机。
“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梦想。”女性微笑着回忆道,“我看到联合国在招募志愿者,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家人和朋友都很惊讶,甚至有些反对,但我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可以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帮助更多的人。”
左渔听得入迷,眼神中透露出钦佩和向往。女性继续说道:“在那个过程中,我参与了南非的生态保护项目,保育了当地的犀牛,也参与了东南亚的社区发展项目,帮助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获得教育机会。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意识到,世界上还有太多需要帮助的地方。”
“亲爱的。”她温柔地看着左渔,微笑着说,“人生不到短短三万天,得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害怕去尝试和挑战,因为每一个决定,每一步选择,都会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
那天左渔被她的话深深感染,站在露台吹了会冷风,心中仿佛被点燃了一团火焰。
三月中旬,中国广州举办了某个“国际安全合作与亚太地区”的论坛,邀请了近80多个国家以及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官方代表团参会。
左渔某门课程的教授也受邀出席,左渔随同前往。
论坛举办地点设在繁华的市区,邻近广东省博和广州市图书馆。
首天论坛结束后,为尽显东道主之谊,左渔带教授去体验广州的地道美食。她选择了一家评价很高的本地餐馆,那里以正宗的粤菜闻名。
用餐期间,教授谈起自己曾经去过北京,但却没有机会到过中国南方。他感慨道:“这次来广州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左渔笑了笑,说:“广州确实很有特色,尤其是美食文化。对了,我曾经也有过一个小小的经历。我高中时曾来广州参加过一次电视台的采访,还因此有机会出版了一本书。”
教授露出惊讶的神情,有些意外:“真的吗?你高中时就出版了书?能跟我多说说吗?”
这位教授是那种没架子的白人学者,听到这个消息显得非常兴奋和好奇。
左渔点了点头,补充道:“是的,那本书是我高中时的一些作品合集。我当时参与了一个电视台的节目,节目结束后有编辑看中,决定将我这些作品出版成书。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稚嫩,但对我而言,这段经历意义非凡。”
她至今仍记得那段时间,陆萍老师课间走过来跟她说:“左渔,你的书成功出版啦!”
那是她在兵荒马乱的备考里,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那种心情就像暮春三月的柳絮,轻盈而又顽强地在心里飞舞,一丝一缕,都在激荡起无尽的欢喜和期待。
教授兴致勃勃地说:“那真是很有意思的经历!你能把这本书带给我看一看吗?”
左渔略带羞涩地答应道:“行,不过我现在手头上没有,明天我去图书馆找一下,如果找到的话,再带给您看看。”
翌日,参加论坛的间隙,左渔惦记着这事,抽空去了广州市图书馆。
她在图书馆的检索系统中查找了那本书,发现馆内的库存都已经全部借出了,但有一本比较特殊,显示是捐赠者个人的,需向服务台申请调阅。
她立即前往服务台,简要说明了情况,工作人员在确认了她的申请后,很快将那本书送到她手上。
左渔道了声谢,小心翼翼地接过,走到一旁,翻开书籍检查起来。
她快速翻了几页,指间感受到书页的轻微摩擦。
忽然,翻到扉页时,她的动作顿住了,目光被一行格外熟悉的字体吸引——
那行字用钢笔写成,笔迹锋芒毕露,上面写着:
【希望小妞,渔跃龙门。】
一笔一划,格外熟悉,带着少年特有的锐气。
左渔神情恍惚了片刻,然后心脏猛地一颤,认出这是许肆周的手迹。
落款处是2015年6月7日。
那一年,她高考,与他云泥殊路。
留言下方还有陌生人的一则善意更正:“有错别字,应该是鱼跃龙门^-^”
左渔诧异又纷乱,各种情绪纷至沓来。
这意味着什么?许肆周在她高考那天给她留下了祝福?
不对,刚刚工作人员说这本书是登记在捐赠者名下的。左渔立刻转身,急切地询问工作人员:“请问能查到这本书是谁捐赠的吗?”
工作人员本来已经在处理其他工作了,但见她这殷切又哀求的眼神,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认真地回答:“稍等一下,我来查一下。”
“好,谢谢您。”
工作人员在系统中进行了一番查找,然后抬头告诉她:“系统上登记这本书的赠予者是——X.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