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李隆基……
这可能就是千古一帝,和普通帝王的差别吧。】
李隆基:……
他还是有点不满,毕竟他并不觉得自己和汉武帝有什么差别。
未来说不定还会比汉武帝更强!
刘彻也很不满。
他对旁边的卫青说:“仲卿啊,怎么什么人都能跟朕碰一碰啊?
这什么李隆基,似乎评价不怎么行的样子。”
卫青:“……”
陛下,您怎么不看看,天幕对比的理由是您在后面把错误纠正回来了,李隆基没有呢?
不过从这一点上来看,李隆基确实不如他们这位陛下是真的。
“陛下说得对。”卫青想了想,还是保守的说了一句。
刘彻还有点不满,又看向了霍去病。
这两人在天幕说过之后,就成了刘彻的心腹了。
有什么事情,甭管文的武的,他都喜欢问问这两人的意见。
和沉稳的舅舅不同,霍去病难免还是要张扬一些。
“陛下说得对,什么阿猫阿狗也敢和陛下相提并论……”他的声音在自己舅舅的怒视下还是小了一点,“不过还是听听天幕所说吧,万一真的还不错呢……”
刘彻笑了出来。
这甥舅俩,倒是互补。
*
【开元前期的时候,除了李隆基还不糊涂,还有一点很幸运的是,这个时期距离武则天掌权的时期并不远,
也就是说,开元时期朝堂上的大部分臣子,都是武则天提拔上来的。
武则天给这个孙子留了一个巨大的人才储备库。
李隆基虽然不齿自己这个奶奶,可是对于武则天留下来的政策,这个时候的李隆基还是觉得很好的;
武则天时期留下来的人,李隆基也是觉得很好用的。
比如开元初年的时候,国家需要拨乱反正,走上正轨,李隆基此时选择的宰相便是姚崇。】
【姚崇对便是武则天时期被拔擢起来的人才,当年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移居上阳宫,
姚崇还不顾周围都是弹冠相庆的百官,泣涕不止。
张柬之见状也不知道是心虚还是什么,还在那边制止姚崇,说:“今天今天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你的灾祸恐怕要从今天就开始了。”
姚崇却道:“事则天岁久,乍此辞违,情发于衷,非忍所得。昨预公诛凶逆者,是臣子之常道,岂敢言功;今辞违旧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终节,缘此获罪,实所甘心。”
我侍奉则天皇帝时间这么久了,现在突然辞别,有感而发忍不了。
我昨天跟你们一起诛杀凶逆,是尽了臣子的本分,
今天辞别旧主难忍哭泣,也是我做臣子的节操。
如果因此获罪,那我也心甘情愿。】
【不得不说,姚崇这点上比张柬之要强多了,
姚崇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人物,当然张柬之也是,而且张柬之还是年龄老了之后被提拔起来的,
但是一个知恩图报,另一个连人家哭一下都要嘴两句,臣子本分的高下就不用多说了。】
张柬之:“……”
他冷汗直流。
虽然之前他就知道天幕上说过这些之后,他八成是没办法继续高升了,但是现在这么一对比,他觉得自己的性命可能就要到头了。
他甚至可能都活不到李显上位清算他,女皇陛下自己就来了!
【当然,能让姚崇当上宰相的本领并不是他如此忠诚,而是他本人有着过人的本领。
在李隆基掌权之后,曾经密诏姚崇前来,议论天下大事,
李隆基也十分认可姚崇的本领,想要任命他当宰相,
姚崇之前虽然有才,但是在武则天时期的时候,有才的人可太多了。
哪怕是武周时期武则天动不动就大开杀戒,可是她手上的人才也是数不尽的,娄师德、狄仁杰、张柬之,哪一个拿出来都能让当时的姚崇冒不了头。
——是的,虽然张柬之在做武周臣子的品行上有点问题,但是能力是客观存在的。】
张柬之听了这话松了口气。
按照女皇陛下任人唯贤的风格,哪怕他后面做的那些糊涂事,也绝不会因此而杀了自己了。
【得遇明主,姚崇自然是要将自己看家的本领拿出来。
但是有时候不是皇帝想要任命哪个臣子,这个臣子就要听他的,就如同臣子提出来什么好的建议,皇帝也不一定会听一样。
姚崇在这个时候还是保持住了自己的冷静,他提出了“十事要说”,表示如果李隆基能答应他,他才能辅佐李隆基。
对此李隆基当然表示同意了,毕竟姚崇提出的“十事要说”件件都是切中了现在大唐所需的利害。
其中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
这些早期的李隆基都基本照做了,虽然晚年的他早就把答应姚崇的事忘到脚后跟。】
李隆基:“???”
他现在还处于神志清醒时期,所以根本不能理解后面的自己是怎么想的。
“朕之后……是让皇族开始膨胀了?”李隆基看向身边的高力士。
后者也是一脸茫然:“臣不觉得陛下会如此啊……”
毕竟现在的李隆基,那是一个英明神武天纵英才,对皇室不说打压,可是从无过分的也优待,和武则天在位时期大大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