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国家稳定之后,李隆基便决定换一个新的宰相了。
当然,李隆基和刘彻相比温情的一面此时显露出来,他并没有直接找茬撤掉姚崇,而是借大赦长安囚犯,却不赦免姚崇小弟的事件来敲打了一下姚崇。
姚崇也很聪明,在此事之后便递上了辞呈,辞去了宰相职位。】
【在姚崇罢相之后,李隆基选中了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
宋璟直言上谏、不数私恩、严于律己,能够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
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
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
为防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边进谗言,宋璟提出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谏官、史官在旁的规定。
当时朝廷一改以往用人惟亲的恶习,并减少了奸佞小人诬谄好人的情况,使开元初期的政局十分清明。
不过就算是这样的宋璟也没有干了多久,他为相四年,也被李隆基给换了下去。】
【之所以提到姚崇、宋璟,主要还是说明一下武则天和李隆基的眼光。
这两个人和贞观年间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并称唐朝的四大名相,素有“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之说。
由此可见,能够将他们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和能够因时制宜任用他们的李隆基,
那都是有眼光的皇帝。】
被提到的四个宰相都很诧异,不过很快也都淡定了下来。
他们自己有多优秀,自己还是了解的。
正因如此,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之后,开始对姚崇、宋璟产生了兴趣。
天幕说的还是太笼统了,他们多少能够从天幕所说的事情上看出来这两个后辈的一些东西。
确实也是有些本事的,也有着各自的缺点。
不过无论如何,能跟他们一起并称,那确实是不错了。
李世民也很是激动:“玄龄、如晦,看,天幕对你们二人的评价真的很高!”
二人冲着李世民行了个礼:“陛下过誉了,臣等有这样的成就,被后人如此夸赞,还是靠陛下的功劳。”
李世民摆摆手:“还是你们二人自己有本事,若不是你们辅佐,朕也不会坐在这里,也不会成为被后世敬仰的皇帝。”
双方互相拍了拍马屁,都是心满意足的继续抬头。
虽然说现在这个皇帝日后会出现很多情况,但是起码现在看来,这个皇帝还是挺靠谱的。
后面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才会被那般评价啊?
【开元前期李隆基的宰相换的跟走马灯似的。
宋璟罢相后,张嘉贞接替了他的位置。
张嘉贞善于决断,长于奏对。
没过多久,文武双全的张说又取代了张嘉贞。
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到了极点。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其实已经对自己的政绩十分满意了,国富民强,是时候搞一搞皇帝们都想要搞的东西了。】
【不会是封禅吧?】嬴稷是时候给陈曦捧了一下。
【不错,正是封禅。
开元十三年十月辛酉日,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贵戚及四夷首领,从东都出发,至泰山封禅。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恐怕觉得自己治下的大唐帝国会一直如此繁荣昌盛下去。
不过张说这么厉害,也没有能维持住李隆基长久的宠爱。
在他之后,李隆基还是换了很多宰相,
这些宰相就不如前面这几位了,也没什么好提的。
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是张九龄,是的非常正常的,他也是武则天时期,通过科举制度被选拔出来的人才。】
说到这里,陈曦感慨了一下:【看看,李隆基换的这几个宰相,包括前面我没有刻意提到的张说,
其实都是武则天时期选拔出来的人才。
虽然当时武周一朝的人才够用了,张悦、张九龄等也因为得罪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被贬谪,
不过李隆基创造开元盛世的人才储备,都来自于自己的奶奶。
不然怎么说武则天的武周时期是“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呢?】
武则天闻言淡淡一笑,对上官婉儿道:“婉儿,听到了吗?”
上官婉儿:“……陛下的意思是?”
“那张氏兄弟,找出来,杀了吧。”
人才什么的倒是不急,这两个男宠却是不能留了。
第133章 第一百三十三个老祖宗很骄傲
【虽然说李隆基前期选人的眼光精准毒辣, 但是他选择范围却是不知道为什么被框死了。
也就是说,他选的人其实都是在他奶奶给他留下的那波人才当中。
其他的人才,他似乎看不到似的。】
陈曦感慨的叹了口气:【唐朝的文学作品, 在整个历史长河之中都是熠熠生辉的。
尤其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盛唐最出名的诗人都在这里。
但是在这些诗人中大部分的诗人都有着同样的困境:怀才不遇。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隐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
这些在盛唐诗坛上响当当的人物, 几乎都哀嚎过几声怀才不遇。
就算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概率未免也太高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