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李适自己的根基都不稳,就急着削藩,可能只是傻人胆子大吧。
这个时候社会和政治条件都不成熟,不仅没有成功削藩,反而致使四镇之乱与泾原兵变接连爆发,
这场战争中,四人挺身而出,高举反叛大旗,两人更是跃跃欲试,欲图称帝。这便是有名的“两帝四王之乱”。
李适被迫出逃,辗转奉天、梁州等地。
这是第三次天子放弃长安出逃了。
果然,一件好像很离谱的事情只要开了个头,就会接二连三的发生呢。】
李世民:“……”
他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自己在登基之初,千辛万苦守住的长安,一寸都不愿意退让的长安,居然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接连被国君抛弃。
若是这座古老的城池有灵,该是多么悲哀啊……
而且这才是第三次,天幕所言,可是国都六陷啊……
【好在这个时候大唐也还是气数未尽,在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浑瑊等人的努力下,平叛成功。
可是这之后李适的锐气便被消磨了,转而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并对藩镇多有姑息。
宦官专权,藩镇坐大的苗头越发旺盛起来。
当然,也不是说除此之外李适就毫无作为了,他联合回纥、南诏、大食,打击吐蕃,为之后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也一度重开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切断的东西陆路交通,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唐德宗李适去世之后,皇帝的接力棒来到了太子李诵手上。
李诵看不惯宦官,即位后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
他们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
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听起来好像也是一片欣欣向荣,不过很可惜的是,他的父亲留下的宦官俱文珍在李适统治末年势力极度膨胀。
所以李诵的这些改革,触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他们可不会坐以待毙。】
【不过是一群宦官,能怎么样呢?】嬴稷有点不屑。
【他们逼迫李诵退位了。】
【什么?】
李世民狠狠地拍了一下扶手:“朕已经下令不得让宦官掌握大权,这帮后人怎么,觉得一个二个都比朕聪明是吧?”
看他生气的模样,众臣担心急了。
这可是刚刚吐血了的人呀!
“陛下息怒,保重身体要紧啊!”
李世民幽幽的说:“再这么下去,朕不要说保重身体了,能不被气死都算是好的了。”
众臣:“……”
别说了,其实他们也气得要命。
这可都是他们打下来的江山啊!都被后人这么折腾了,他们能不生气吗?
可是气归气,还是要保重身体啊。
看看这周边列国,现在好像是臣服于他们,可是后面那些动作,简直是欺负他们大唐无人啊!
趁着他们这把老骨头还没有松散,还是要多给后人扫除一点障碍啊……
不过根据陈曦讲述的规律来看,接下来恐怕是没有什么提气的内容了。
一个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之后,那几乎是无力回天的。
也就是东汉的刘秀帮着汉朝续命了一波,其他的朝代,都是这个规律。
要看得开。
想是这么想,众人还是长叹了口气。
*
【不光是逼迫退位,在这件事上,宦官俱文珍等人基本上一手操办了皇帝大臣们的所有事情。
三月,他们将李诵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更名为李纯。
七月,俱文珍等以李诵的名义下诏,由皇太子主持军国政事。
八月,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李诵退位称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
俱文珍此举不光是将皇权踩在宦官权利之下,也破坏了“永贞革新”的成果,破灭了唐王朝的复兴希望,
让唐王朝继安史之乱以后再一次坠入深渊。
而这样一个宦官,居然在死后被赠开府仪同三司……
说实话,我不是很懂这些皇帝了。
不过在唐朝后期,宦官势大,皇帝们向宦官低头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众实权李唐皇帝们:可以理解?理解个屁!!!
第139章 第一百三十九个老祖宗很骄傲
【宦官的胆子或许不止于此,
李诵去世的前一天,李纯对外宣布李诵病重,一天后顺宗就驾崩了, 这使人觉得李诵的死像演戏一样。
有人透过一些笔记和诗文的细节发现李诵之前就被李纯和宦官们暗算了。
也有人认为李诵是正常病死的,李诵和李纯关系融洽, 根本没有被李纯杀害的可能。
这个嘛……我个人觉得见仁见智哈。】
【在李诵之后继位的李纯少年时期便胸怀大志,
即位后,李纯利用唐德宗李适以来积蓄的财力, 重用主张裁抑藩镇的大臣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与裴度等人,
平定了四川节度使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三镇, 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并且使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
这些努力使得长期受藩镇控制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重新回归中央政府的管理, 唐朝再次实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