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是在他没听接下来战况的想法。
【十月, 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挟持了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兵力骤增。
毕竟李景隆那边有五十万人,哪怕是五十万头猪都没那么好处理呢,多点帮手总是好的。
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是这个时候的北平虽然没有朱棣坐镇,却也有着一个强有力的后方定海神针。
那便是朱棣长子朱高炽。
这位的具体事迹我们等后面再说,现在还是说他是如何护卫北平的。
朱高炽命人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
朱棣很快率领大军自大宁返回,于郑村坝大破李景隆军。】
【大败之后,李景隆被迫退军德州。
朱棣趁机攻打蔚州、大同,引李景隆派兵救援、劳师无功。
这个时候朱允炆也发现了自己这边其实不占什么优势,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职,以缓燕师。
这一缓其实也没缓了多久,第二年四月,朱棣便和李景隆又战于白沟河,
当然了,没什么意外的,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
济南此时的带兵之人乃是山东参政铁铉和盛庸,反正比起李景隆是很有本事的,
两人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吃了一次败仗。】
【这让朱允炆很激动啊,他们这边终于有可以让朱棣吃瘪的人物,
所以九月,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
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这简直是让朱允炆飘了起来,这个时候也就不想着跟燕军示弱了,第二年朱允炆便恢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
【这也太沉不住气了。】嬴稷微微摇头。
作为战国大魔王,嬴稷虽然自己不亲自打仗,可是也知道骄兵必败的道理。
尤其是战场上形式瞬息万变,没有将敌人彻底打死打残的时候,就不能确定到底谁是赢家。
这样骄傲的场景他也似曾相识,哪怕死了这么多年了,回想起来当年长平之战后的情况他也后悔呢。
若是当时听白起的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邯郸,哪还有后面嬴政统一六国啊!
说不定他这个时候就统一了大半了。
所以在听到朱允炆如此急不可待的时候,嬴稷可以说是十分失望了。
【二月的时候,燕军再次挥师南下。
三月,朱棣在滹沱河打败盛庸,再在藁城打败吴杰等人。
朱允炆以放逐齐泰、黄子澄为名,让他们外出募师勤王。
当时,虽然大部分时候是朱棣这边胜利,可是损失也颇为惨重,
而朱允炆的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回去之后便又为朝廷兵所据。
双方之间也是你来我往,颇有拉锯战的意思了。】
【直到建文三年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
建文四年,朱棣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大军。
五月克泗州、盱眙,兵指扬州。
这个时候朱允炆也飘不起来了,遣庆成郡主至燕师,想要割地求和,那朱棣肯定是不会答应的。
现在距离得到整个天下,也不过是一步之遥了!
跟朱允炆割地求和?那是傻子才会做的事情。】
【果然,很快,在同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
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听前面的时候,朱允炆还仅仅只是感慨自己识人不明,没有认清楚李景隆是个废物而已,甚至在一开始听。
但是再次听到李景隆开门投降的消息的时候,朱允炆那就是勃然大怒了。
他能容忍李景隆没什么本事,但是他居然敢开城门投降,这绝对是站在朱允炆底线上蹦跶了。
“这么喜欢投降,来人啊,将李景隆捆了,不许给吃喝,丢到燕王那边去!”朱允炆神色阴郁,“朕让他好好投降!”
李景隆:“!!!陛下饶命啊!”
但是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晚了,侍卫们很快上前,把人给拖走了。
【不过对于朱允炆的结局,倒是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便是刚刚我提到过的在皇宫里被烧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允炆逃离京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
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终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第三种说法,便是朱元璋曾经向刘基请教有没有可以教朱允炆守天下的办法,刘基于是做成一小箧,用铁汁灌其锁授之。
靖难之变,燕军攻入南京,朱允炆开箧而视,见里面有一件袈裟,一件伽黎,两把剃刀,一个度牒。
朱允炆说:“此刘伯温教我也。”于是出家为僧而逃。
甚至还有说法,是朱允炆跑到了海外去。】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说法,所以在民间也经常流传着朱棣到处派人抓捕朱允炆的消息。
甚至之后命郑和下西洋,也是想要找回自己这个曾经是皇帝的侄子。
当然这种可能性作为后人,甚至是作为当时的人可能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