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船只建造加上船只维修、养护,应该也在20-30万两左右,船只的费用就是需要50-60万两。】
【嘶……】
【还有船上的人员。
就算是工业化之后不用人来摇船,船上的人大大减少那也是需要人的,
更何况这个时候还压根没有工业革命,也没有蒸汽机,
不过明朝的时候因为朱元璋闭关锁国的无知和“不征之国”的傲慢,让明朝也压根没赶上工业革命就是了。】
朱元璋:“……”
不是,说老四奢侈就算了,为什么这个时候也能带上他说一下?
【人员按平均每次25000人计算船上的官兵应该不会误差太多,而平均的年俸禄根据当时的边防军的年俸禄估算一下差不多应该有12两左右,
那么远航一年所需俸禄便是30万两,两年就是60万两。
七次就是420万两。】
【这么多人那就不能只发俸禄了,你还得吃得喝吧?
一个人一年按照2两计算,那么一次远航两年就是10万两,七次就是70万两。
那我们来算算,船只的60万两加上俸禄的420万两加上吃喝的70万两,这算下来便是550万两。
当时明朝的国家财政收入一年也就是几百万两到一千万两左右之间。
也就是说,这么一个下西洋的活动,耗费了明朝至少半年的财政收入。
而郑和下西洋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挂帅”而忽视经济实利,有“厚往薄来”之说,从而也使得远航难以为继。
以及朱棣为了表现大明的大国风范,命船队携带铜钱出国收购,致使铜钱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钱荒”,严重消耗了国库储备,引起钱币的大规模贬值。
所以“支费浩繁,库藏为虚”,被认为是下西洋终止的直接原因。】
【那么郑和下西洋就没有任何的好处吗?
那当然肯定也不是的。
我们从郑和每一次下西洋发生了什么看看就知道了。】
【说这个,要先从郑和的身份说起。
郑和,原本姓什么现在是存疑的,有说他是姓马,被朱棣赐姓为“郑”,世称“三保太监”。】
【太监?】嬴稷瞬间找到了重点,【所以这又是一个太监?】
【是的。】陈曦点点头,【和高力士一样,郑和也是一个出了名的能文能武的太监。
郑和年轻时便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
后来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勋,之后被赐姓。
在永乐元年,郑和刊印的《佛说摩利支天经》中,姚广孝为其撰写题记,该题记反映出郑和已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而郑和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可以说是身兼两教。
这也为后来航海的人选选中了郑和打下了基础。】
【而关于朱棣决定命人下西洋的原因有着这么几种说法,
第一种原因是和朱允炆有关的。
之前我说过了,朱允炆最后的结果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盖棺定论。
在明代,顾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语,称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含有寻找建文帝的用意,郑晓、沈德符等也均有此怀疑。
此后有许多学者都采取了这种说法,甚至在清代官修《明史》之《郑和传》 与《胡濙传》均收录了这种说法。】
朱元璋怒视朱棣:“就不能给你侄子一点生路啊?”
朱棣:“……”
他冤枉啊!这个时候他还没干这个事呢好吧?
……
虽然但是,他也并不觉得自己真的遇到这事之后会心慈手软就是了。
【第二种说法,便是宣扬威德说。
其一,认为下西洋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践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并认为所谓 “耀兵异域”的说法应该有所修正。
其二,认为这从根本上出于朱棣本人的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其三,认为下西洋并非出于“夸多斗靡”的目的,而重在宣扬德化。】
【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下西洋这件事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选择带队人选的时候,那也必然是慎之又慎的。
其中,郑和具备军事才能,并且得到朱棣的信任;
当时的郑和也是正当壮年,身材魁伟,朱棣曾询问袁忠彻以郑和率军出使是否合适,袁忠彻认为合适;
最后就是我刚说的,郑和兼涉佛教和□□教的宗教背景,也被认为有利于其顺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
所以最后郑和便成为了下西洋的正使太监,带领着几万人踏上了茫茫大海。】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是永乐三年,用时两年多,于永乐五年回国。
期间海上遇到的艰险颇多,不过因为船队庞大,人多势众,
再加上郑和指挥有方,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也就是在去爪哇的时候,遇到了东西爪哇内战,然后顺手摆平了一波;
在航行的终点古里,郑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树立石碑,碑文称古里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在碰到海盗陈祖义的时候,郑和派人对陈祖义加以劝谕,陈祖义诈降,阴谋袭击郑和船队,
郑和识破了他,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俘获贼船七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这些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