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如果是落在了朱元璋或者是朱棣身上的时候,都不用他俩做什么,两人的皇后就会先解决了此事。
她们都是会约束外戚的。
但是张皇后,她别说是约束外戚了,有人想要弹劾她弟弟,她第一个跳了出来。】
【所以在这个时候,太监何鼎上前阻拦就被记恨了。
弘治十一年,二张兄弟又一次入宫,居然在皇宫之中□□宫女,何鼎大怒,手持金瓜,
想把二张兄弟打死,被当时另外一名受到明孝宗宠信的太监李广给阻止。
何鼎以二张兄弟以“无人臣礼”为由,将此事上奏朱佑樘,请求朱佑樘处罚二张兄弟。
谁料朱佑樘不但不处罚二张兄弟,反而让锦衣卫将何鼎下狱。
后来,张皇后指使李广将何鼎杖杀于狱中!】
第237章 第二百三十七个老祖宗很骄傲
朱元璋和朱棣:“???”
不是, 你啥玩意儿?
别说是皇冠了,就算是平时有人对皇帝有所不敬,都会被杀头的。
现在两个区区外戚, 居然敢戴起了皇冠,他们是怎么的, 下一任皇帝吗?
你皇冠都敢给他戴了,下一步是不是皇位也让人家坐了啊?
不是不让你宠爱皇后,你本来只搞一个皇后, 就有点绝老朱家后的意思了,现在连涉及皇权的问题都那么敷衍。
你想不想干了?
两位大帝心里面可谓是由内而外的不满。
当然,他们更不满张皇后。
看看马皇后, 看看徐皇后,那都是什么样的皇后代表啊!
内能协理后宫,外能收束外戚, 还能劝谏皇帝。
这样的皇后才是合格的皇后!
你这个张氏不说约束外戚就算了, 就连说你外戚不好的人都能趁机弄死, 什么东西啊!
朱元璋尤其生气,直接就下令, 以后姓张的人家不许参加选秀。
他要从根本上来制止这个问题。
这个臭小子,别说是想要一夫一妻就一个皇后了,姓张的他都别想遇上!
当然,朱元璋是拒绝去想, 万一这个皇后的家人改姓、或者是那个皇帝就是一心一意, 绝对不改,入宫之前让人家改姓呢?
一个姓氏而已, 想改随便就能改了嘛。
朱佑樘同样有些心情不好。
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做法有问题,但是那问题大吗?
不大啊!
你看除了对皇后的家人外, 他还对什么人这样了吗?
没有。
所以这点小事,就不能直接过去了吗?
揪着不放太没意思了啊。
【当然,朱佑樘也曾经深夜里单独留下他在宫中,敦敦教导,他以头触地,表示悔过,以后逐渐收敛。
但是实际上还是不行。
导致后来嘉靖皇帝继位之后,累积了越发多的不满,不光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甚至把姐姐,当时已经成为太后的张皇后也直接给带累的抑郁而终了。
张太后在嘉靖20年去世,去世前很凄惨,去世后也不怎么样,是直接合葬进泰陵的,但是没有进祖庙。
不过想必她也十分满足吧,毕竟是为了糟心弟弟奉献了一生对吧?】
朱佑樘:“???”
不是,皇后并非无子,朱厚照作为太子,天资聪颖,哪怕是他去世的时候,这孩子年纪还小,也决计不会做出虐待生母的事情来。
所以到底为什么皇后会晚景凄凉,甚至会因为弟弟被杀而抑郁而终?
现在是太子不在,在的话朱佑樘一定会站起来打一顿屁股。
但是大臣们就没有这么好,帮着朱佑樘想这个问题了。
——毕竟又不是直接杀了皇后娘娘,只是杀了她那两个目无法纪的兄弟,是皇后娘娘自己想不开寻死的。
难道还要因为所谓孝道,放任许多人继续为恶不成?
文化人们当即就开始上谏了,咬文嚼字了一堆。
核心主题跟现代人骂熊孩子差不多:你不教训,有的是人会替你教训。千百年后你甚至因为这个得不到什么好名声!
最后甚至还来了个不差于死谏的威胁:我知道陛下向着自己的两个小舅子,因为他们不惜杀害有功之臣。
但是还希望陛下在杀我的时候把我的名字记下来,这样我也算是万古流芳了!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差不多就算是指着朱佑樘的鼻子说:你因为这个杀我就是昏君,会遗臭万年的。
朱佑樘刚刚被天幕夸了,然后又因为维护妻弟被骂了,现在要是真因为这人的话杀了他,那他昏君的牌子就又要挂上了。
于是朱佑樘憋着一股火气,还得好声好气的安慰这些官吏们。
不过他心中确实也开始思考,自己这些行为是不是真的错了。
其实善恶如何他心中当然是有数的,他也知道自己这么做不对的,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
回去跟皇后商量一下吧,这天幕都这么说了,也不是他们一意孤行就可以的。
这天下终究还不能是让皇帝为所欲为的天下啊……
朱佑樘多少有点遗憾了。
当然,他现在最关注的还是那个年号“嘉靖”的到底是他哪个子孙?
怎么能对皇后如此不敬!
等天幕说到了,他首先要教训一顿这个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