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尽管隆庆开关为明朝带来了短期的经济繁荣,?但由于税制改革的失败和农业税占比过高,?明朝的经济问题仍然严重。?】
这个问题回答的刘煓云里雾里的,他有点听不太懂。
但是听懂的部分便是重农抑商不好。
也就是说,他们应该对商人好一点。
但是重农抑商这个东西,其实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就已经定下来了。
商人多了就没人种地了。
所以重农抑商有什么不好吗?
这个问题其他的人当然也问出来了。
在前面的时候陈曦其实也说过一点,每个时代和时代的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可能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就不能继续重农抑商了?
刘煓很快又想起了之前陈曦提过的隆庆开关之后,一年要进帐多少银子……
那确实这个时候有点不对。
【所以在这个时候,张居正要进行的改革必须十分全面才行。
此时,在北方,蒙古、女真时常入寇边塞,在南方,叛乱时作。
黄河屡次决口,动辄漂县数十。
张居正认为当时存在五大积弊:
“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
于是,在万历元年,张居正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开始进行全面改革。】
【张居正变革的重点之一是整顿吏治,
它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革新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
张居正惟有加强集权,重诏令,振纪纲,方能“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革新法令才能畅行无阻。
张居正强调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以振扬风纪,使天下信服。
厉行整顿“严其约束”的结果,使得“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
提高行政效率、朝令夕行,也是整顿吏治的重要内容。】
【为了能够达到目的,张居正于万历元年创设并颁行考成法,考成法的精神是“立限考事”、“以事责人”。
考成法,即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分别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备注、交内阁查考。
据其道途远近、事情缓急,“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
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
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
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
月有考,岁有稽”。
“误者抵罪”使每件公事落到实处。】
嬴政眼睛一亮。
别说,这个人还真的是有点东西啊!
“记下了吗李斯?”
李斯连连点头:“陛下放心,臣已经一字一句全记下了。”
嬴政遗憾的说:“可惜,如此人才,竟不在我大秦。”
李斯表情当然是可惜的,但是心中却也没有多可惜。
他很清楚自己留到现在是因为什么,如果当真有个像张居正这样的人在秦朝的话,那皇帝陛下根本不会留他在朝堂上。
所以还是没有就好了。
不过张居正的东西他是可以用的,不得不说,是真有两把刷子。
也难怪陈曦会这么详细的说了。
虽然其中有许多东西,还是显得太模糊了,可是这些东西对于他们这种属于帝国顶端最聪慧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
刘彻一击掌,眼中满是赞赏:“这人不错啊!”
大臣们:“……”
听到刘彻这么说,他们多少心里开始有点不太好的预感。
“你们记住了吗?日后要学习一下啊。”
“?”
“这张居正的想法和做法,实在是值得爱卿们学习啊……”刘彻感慨道,“你们觉得呢?”
“……臣以为,我大汉倒是没有到这个地步。”
大明是风雨飘摇了,但是大汉还在强劲的时期啊!
“这不是要未雨绸缪吗!”刘彻很不满的说,“而且,我大汉很快要应对匈奴了,不是更应该学习吗?”
嗯……
文臣们都下意识看向了卫青和霍去病。
有这二位在,还需要担心匈奴啊?
陛下真的是担心的太多了。
不过他们也不是非要和陛下逆着干的,而且人家的说法其实也是有道理的。
就算是杠精汲黯都说不出什么了,只能表示:“臣等努力。”
第251章 第二百五十一个老祖宗很骄傲
李世民听着张居正的事迹可以说是两眼放光。
他这个人, 那可是最喜欢搜罗臣子了。
就连他大哥手下想要杀他的臣子他都不放过,更别说张居正这种了。
“哎……”
他这一声叹息刚刚出来,就遭到了火焰一般的围攻。
倒不是真实的火焰, 而是火焰一般的视线。
贞观群臣们眼中都“热情似火”的看着李世民,尤其是文臣们, 都已经磨拳霍霍了——上朝没有带刀。
但是李世民丝毫不怀疑自己这些文臣们的战斗力,这可和宋朝的文臣不一样,真逼急了他们一样能提刀上马开疆拓土守国安邦的。
李世民的求生欲立刻上线, 道:“朕实在是感慨啊,我们大唐治理的太好了,竟然没有机会出一个张居正这样的臣子。”
“不然的话, 朕这身边岂不是都是张居正这样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