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张居正奏请朱载坖赋予边将更多主动权,大大提高了战守能力。
张居正在加强战守力量的同时,又积极寻求改善蒙汉关系。
张居正的“外示羁糜”,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并积极加强友好往来。】
【等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当了首辅之后,就更加强了“内修守备”的工作。
一方面,他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事督课边臣,务必使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
另一方面,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堪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
在张居正执政以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其实还是在经济上,也就是后世都为之津津乐道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也是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的重点。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具体来讲是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
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
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一条鞭法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政治危机,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也给处于走下坡路的明王朝一线曙光。
只不过很可惜,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不久,万历十年张居正便病死,
之后,一条鞭法就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
更兼之后官场腐败更加严重,诸弊丛生。
最严重的便是明朝末年的“三饷”加派。
上行下效,“三饷”之外,鸭饷、牛饷、禾虫等饷也堂而皇之的出现。
至此,一条鞭法也被破坏殆尽。】
【张居正的这次改革为什么会被历史记住,因为经过这次改革,
强化了明朝政府的功能,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
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就使得明朝政治,有了转机。】
一点没有打断陈曦意思,现在听完了总算出了口气的嬴稷道:【此人的能力,和商君有一比。】
秦国的国力便是因为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所以在嬴稷心中,无论后面陈曦说了多少千古文臣,还是商鞅最厉害一点。
当然,武将还是他的武安君白起。
【不过很可惜啊祖父,商君最后并没有一个好下场。】
对于商鞅,赢子楚的感情当然也很深刻。
所以他也很遗憾,商鞅为了自己的变法而献出了生命。
【只是很可惜,商君虽死,变法犹存。
但是张居正去世没有多久,他主持的变法就已经一塌糊涂了。】
陈曦遗憾的长叹一口气,【虽然张居正的变法为大明续命几十年,可有人并不想看到这个结果啊……】
第252章 第二百五十二个老祖宗很骄傲
【可有人并不想看到这个结果啊……】
陈曦的话让众人很是疑惑。
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呢?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强大起来的国家不好呢?
【……】嬴稷却很快反应了过来, 微微摇了摇头,【还是君主不够有魄力啊。】
这里大部分人其实都懂他的意思是什么。
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就算是很需要强大的国家, 也会有那么一拨人不顾所有人的利益,只看自己眼前的利益的。
他们目光短浅, 心胸狭窄,贪婪无度,是一群蠹虫。
偏偏他们还身居高位, 对这个国家拥有着相当大的控制权。
这个时候如果统治者能够坚持得住,那未来可能还有希望。
就像是商鞅变法时期的那些人一样,但是继任的王足够强硬, 足够坚决,维护了商鞅变法,将他的精神内核留了下来。
但是显然, 明朝的这个皇帝, 并没有这样的坚持和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 他不行。
【是的,改革触动了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
再者,历史积弊太深、太顽,已是积重难返。
而且……朱翊钧也实在不是一个明君。
如果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中哪怕任何一个和张居正搭配起来,可能都可以力挽狂澜。
朱翊钧不行。】
听到这里, 朱翊钧自然是满脸不服, 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行的地方。
相反,他觉得自己可太行了!
不就是和朝臣对抗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商鞅变法可以,他也可以!
倒是朱元璋:“……”
他抹了把脸。
这个情况, 他自己去还行,后人……
他是不抱希望了。
【在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很快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并且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
他们攻击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