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元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朱由崧在芜湖被俘,次年,被杀于北京。】
【然后宗室朱聿键在郑鸿逵、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拥立下,于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
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金声、杨廷麟、何腾蛟等人抗击清军南下,
收编李自成农民军余部,多次出兵北伐,曾收复了安徽旌德、宁国等失地。
但主要依靠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军队,郑芝龙拥兵自保,无心抗清,北伐最终失败。】
【但是这边有个稍微出息一点的,那边就会有个拖后腿的出来。
浙江鲁王朱以海政权为了争明的正统,和隆武政权互相倾轧,也消耗了北伐的实力。
隆武二年,清军进攻福建,郑芝龙降清,
同年八月,朱聿键被俘,后绝食而死。
朱聿键是一位明朝后期难得胸怀恢复大志的君主,具有精史事,洞达古今,好读书,俭朴爱民等许多优良品德。
只是可惜,被内斗拖了后腿。】
【在他之后继位的,是朱翊钧之孙,朱由检堂弟朱由榔。
隆武二年,他在广东肇庆就任监国,建立永历政权。
同年十二月,佟养甲、李成栋统领的清军攻入广东、占领广州,维持不到一个月的南明绍武政权灭亡,随即继续向肇庆推进,朱由榔逃往广西梧州。
此后直至永历六年,朱由榔持续在广西、湖广、云南各地流亡。
同年,朱由榔被原大西军张献忠部将孙可望迎至贵州安隆千户所城中。
从此,永历政权完全被置于原大西军控制与监管之下,朱由榔形同傀儡。】
【“十八先生案后”,朱由榔意欲逃离安龙,秘密与李定国联络。
永历九年,在李定国护送下逃至云南。
永历十二年,吴三桂率领的清军兵分三路进攻西南,夺取贵州、云南,朱由榔再次出逃,在云南各地流亡,朱由榔在李定国护送下逃至缅甸。
永历十六年,朱由榔被缅甸国王莽白献给吴三桂。
同年,在昆明被绞死,葬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永历陵。
南明至此,也跟着灭亡。】
【最后还有一支明朝的势力,那边是在更南的郑成功部。
郑成功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退回金厦,率军攻占了荷兰占据的台湾,定都东宁。
明郑在政治上以明朝之一部自居,奉南明永历帝为正主,以永历为年号,但实际统治者为延平郡王郑成功。
郑成功抵台约一年后便即亡逝,延平郡王之位续传郑经。
郑经接位后,持续西进。
在三藩之乱爆发后,继承郑成功于台湾建立政府体制的延平王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率军由台湾西渡福建。】
【回台后,郑经无心政事,听从陈永华上议,令郑克臧为监国以处理国政。
翌年,郑经因病去世于台湾台南,本遗命监国郑克臧继任政权,
但郑克臧遭冯锡范、刘国轩等人袭杀、改拥郑经年仅12岁次子郑克塽继位。
之后,清康熙帝命施琅进攻明郑。
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战略威胁,最终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
明朝在这之后彻底成为历史。】
第266章 完结
在陈曦说完的瞬间, 各朝各代的天幕重新黑了下来。
这次再没有熟悉的“七日后再见”,而是黑沉沉一片。
甚至有些压抑。
过了一会儿,天幕出现了一片雪花一样的东西, 然后闪了几下,出现了一行字:
前路艰险, 使命沉重,天命所归,君须前行。
然后便消失了。
嬴政:“……这, 是什么意思?”
这话其实很直白,直白到让嬴政开始内心澎湃热血沸腾起来。
这说明了什么?这给了他未来的走向,寄予了他无限的厚望, 希望他能做出比以前更加耀眼的功绩啊!
嬴政比任何人都清楚,天幕出现之后,对他的好处比对任何朝代的都要大。
因为他的所作所为, 一开始除了秦国的臣民没有任何人能够理解, 甚至秦国的臣民也都不能完全理解。
他那暴君之名, 又不是只有六国的人在喊。
但是自从天幕出现之后,这样反对的声音逐渐小了下去, 尤其是在说到隋唐之前动乱的时候,那种对统一的向往,让几乎所有反对七国一统的人都开始思考了。
他们现在的坚持,在后人看来居然都是错的!
统一才是后人的追求, 分而治之反而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眼中的暴君, 在后人眼中确实那般高大的形象。
他们甚至希望暴君真的能永生!
当然了……
有一个想法在反对秦始皇的人心中翻涌,却不敢宣之于口:如果可以, 他们也希望能做那个一统六国的人。
只是他们统一之后,不会像嬴政一样, 放弃分封而坚持郡县罢了。
不过不得不说,在天幕说了这么多之后,反对统一的人越来越少了。
就算偶然有那么几个浪花,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而且嬴政在天幕出现之后,意识到了什么,同样开始改正了起来。
那些苛刻的刑罚被改掉了不少,那些繁重的徭役也减轻了不少。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嬴政真的很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