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君独恋月(22)

作者:君琳 阅读记录

而在他们大婚后,紧接着便是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

今天的早朝便是讨论这个问题。

“众卿家,最近朕发现本朝的科举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朕想推行一套新的考试制度,不知道众卿有什么提议?”

“陛下,万万不可,科举制度是历代先王所留下来的,祖宗之法不可变啊!”礼部尚书李茗马上站出来反对。

“是啊!陛下请三思。”然后走出一堆跟风的人。

早知道你们会这样说。君夏悄悄地翻了一下白眼,虽说是一时突发奇想,但人才可是国之栋梁,既然她现在是这个国家的王,是应该做些有益于国家的事了。

“李卿家可知道,我朝历代君王都不是墨守成规之辈,就拿先王来说,先王改革了延续了数百年的土地兼并制度,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力,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使我君临的人民丰衣足食,这就足以证明祖宗之法并非不可变,而是变得是否有利于百姓。”

此话一出,轻轻松松地就堵住了守旧派的醉,呵,赞美她吧。

“众卿没有异议了吧!那好,下朝以后,九王爷、吏部尚书、礼部尚书、两位丞相到勤政殿来,和朕商议改革的方案。”

“臣遵旨。”

“退朝。”

% % %

勤政殿

“众卿,你们有何方案?”

“回陛下,臣妹敢问一句,陛下是否已有腹案?”看这家伙一脸有把握的表情,一定是有办法了,真是明知故问。

天琳,你真是了解我啊!向天琳抛去一眼,君夏的确是有腹案了。

“王妹猜得不错,朕的确想好了,现在说出来让众卿参考一下。朕翻查了一下资料,本朝的科举分为文武两大类后就没有再细分下去,考上的士子们是由吏部来分配职务,这就容易造成一定的分配不当或不合适,所以朕觉得可以这样: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新开几门科目,如医学、建筑学、音乐学等,这些科目每年一次,不设笔试,只需当场考试,及格的便可到吏部领取职位。但是考这些科目并录取者必须到偏远的山区行医、教书两年,方可在中央任职,这一点要让所有考生知道。

以上便是朕的方案众卿是否有异议?”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没有意见。

“臣妹还有个建议。”天琳出了声。

“王妹请讲。”

“陛下的方法不是不好,但在监考的官员方面要小心谨慎地挑选,而且为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应实行封卷的改卷方法。新开的几门科目为了吸引真正有用的人,陛下应该抽时间去看一下考试,以激励考生。”

“那挑选监考官员方面就由两位丞相负责,改卷方面就由两位尚书负责,而出题方面就由王妹和朕一起负责吧!”

“臣等遵旨。”

就这样,如火如涂的改革便展开了。

后来,史官记载,正因为女王的这一改革,奠定了君临国往后数百年的繁荣,打破了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24

开战

十月份,送走了炎热的夏天,但是在凤临殿内却是弥漫着一片低气压。

只因从边关送来了一份急件。

啪!

众大臣都吓了一跳,那是陛下把折子摔在地上的声音。

“可恶的炎火国,真是欺人太甚了。由新皇登基就一直屡犯我国边境,这次……这次居然把边境十三个城烧杀抢掠一空,这真是……这真是……”

“陛下息怒,臣认为炎火国一直屡犯我国边境实在是欺人太甚,但是我国的军事实力与其相差太多,臣认为派人去议和方为上策。”兵部尚书黄娜说道。

此话一出,几乎所有文官都赞同道。

在心底冷哼一声,真是一群无能的文官。

“那黄卿家认为应该怎样议和?”温柔得能滴出水的声音,却只有天琳听得出她隐含的怒意。

“火军这次前来,不过是想得些金银城池,我国可将边关的最富裕的三座城相送,再送黄金十万,我想炎火国定会退兵。”黄大人摇头晃脑答道。

 “哦……”君夏不喜不怒,拖长声音哦了一声,然后再问:“请问各位大人是否同意黄卿家之言?可还有其它提议?”

 “臣认为应议和之说可成,但割城即可,无须再送黄金十万。”

 “臣认为不可割城,但可送黄金二十万。”

 …………

看看底下说得差不多了,递个眼色与侍立在旁的内侍,内侍明了,一声咳嗽声响起,然后尖细的嗓音喝道:“肃静!”

群臣马上噤声。

“王妹,你认为如何?”君夏问向一直一声不吭的天琳。

“臣妹愿领兵前往边境,与火军一战,定不让火军踏入城门半步!而且还要她们主动求和。”天琳沉声道。

 “总算有个说人话的!”君夏冷冷一声低笑,虽笑,却让底下之人全打了个哆嗦。

“王妹,火军一共五十万人,领兵的是名震三国的靳风将军,你认为你需多少兵?可真有把握?”

“臣妹只需三十万兵,若不让炎火国主动求和,臣妹誓与陛下永不相见于朝堂之上。”

此话一出,满朝震惊。

“王爷,莫逞能。靳风二十岁便名震三国,打仗十年,从无败绩,三思啊!”易言担忧地对她说。

“是啊!王爷。性命攸关,不可儿戏。”商暮云也说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