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落魄嫡女升职记/乱红飞入朱门深(270)+番外

作者: 才下眉头 阅读记录

霍榷顿时眼眶发热,发朦。

两人相拥了许久,霍榷这才谨慎从里衣中摸出一份明黄的绫绸来。

这东西袁瑶是见过的,正是霍荣出征前夜交付给霍榷的太后遗诏,可让袁瑶没想到的是,霍榷却要把遗诏给她。

霍榷将遗诏两手捧到袁瑶面前,“我到军中,不便携带,我一旦离府,就是放在我书房暗格里也不见得是安全,唯有交给你妥善收藏,我才放心。”

袁瑶怔了许久,道:“二爷,我可不但是太后派来找这遗诏,也是皇上令我找这遗诏的。”袁瑶的意思,霍榷自然明白。

霍榷却道:“我相信海棠儿。”

袁瑶颤颤接过遗诏,霍榷又道:“但我要你起一誓,你发誓不论发生何事,你都不能用这遗诏。”

霍榷这话听似在防范着袁瑶,实则霍榷是用心良苦。

袁瑶也是明白的,如今两国交战,这遗诏正是有大用的时候。

日后阵前或宫中有什么不测,这道遗诏一出便是定海神针。

可若是旁人献上这遗诏便罢了,要是袁瑶这样被太后和祯武帝授予了寻遗诏任务的人献上,可是理同背主,事后不论是太后还是祯武帝那里能轻饶了袁瑶的。

然,这么重要的遗诏,不说旁人了,就是霍夫人都不能交付的,不然那里霍荣也不会将遗诏只给了他们两人的。

袁瑶迟疑了,“可要是侯爷和二爷阵前有难,我怎么能就怎么眼看着而不顾的。”

霍榷坚决道:“那时我自有办法,你只管收好这遗诏就是。”

袁瑶只得发下重誓。

翌日,一大早霍榷便走了,府里的人除了袁瑶,没人知晓他何时启程的。

正文 157 12日的更新在这里 第二四回 孤注一掷

镇远侯霍荣对胡丹汗王首战轻松获胜,让朝中不少人欣喜若狂,只道胡丹大军也不过如此,便觉着局面一片大好,又开始动心思欲取霍荣而代之,贪天功为己有。

其中以南阳伯王諲一党最为眼馋,只待祯武帝和朝中众臣为此战稍退欢喜后,便令党羽上书弹劾霍荣。

王諲所令之人正是在霍榷和王姮和离那日里,对侯府退还王姮的嫁妆信誓旦旦说皆是被偷梁换柱的赝品,后来落荒而逃的柳步青。

为将功补过,柳步青在王諲面前夸下了海口,定要把霍荣拉下马来。

“启禀皇上,镇远侯此战虽有功,可他擅离宁武关,致使宁武关告危,实属擅离职守,有功也不及过。此风不可长,请皇上定要严惩,以正歪风。”柳步青一派不畏权贵,敢言人之不敢言的义正言辞弹劾霍荣了。

柳步青说罢,自然不能是只是他一人孤军奋战的,就见不少人也随之站出来附和。

而与王家相争多年的内阁一党,则出列直接揭穿柳步青等人弹劾霍荣背后的不齿意图,让王家党面上极不好过。

不消说,朝上又起了一番争论。

只是越争越是偏离当初起争执的源头,开始来回揭短,双方面红耳赤,口沫横飞,各人手中的牙笏玉笏就成了众臣的武器,朝上一团哄乱。

这时就听端坐在龙椅之上的祯武帝,边把玩着一块玉佩,边问也官复原职在殿下角落里独善其身的司马空道:“朕何时说过镇远侯的职守在宁武关了?”

司马空双手执朝笏,躬身揖道:“皇上只命镇远侯出征迎敌,从未让镇远侯死守宁武关。”

一时间殿上众臣撕扯对手形态各异呆立在地。

祯武帝将一本折子往下一掷,正中一眼发青的柳步青,然后起身道:“退朝。”

就在朝中各派阴谋诡计之时,两军阵前风起云改,胜负逆转。

胡丹主力大军在大同关吃了霍荣一个闭门羹后,立时改向,急行兵回宁武关。

霍荣是征战多年的老将,在首战成功守住大同关后,立马就调兵回防宁武关。

可大汉军到底是多以步兵为主,行军自然不能和胡丹的骑兵相比,一时就见了胜负。

等到霍荣率兵到来,胡丹大军已攻破宁武关。

宁武关总兵左中棠战死。

消息传回朝野震动。

而本要前往大同的霍榷,突然改道甘肃,直奔甘肃总兵府。

霍榷到后宣密旨,令甘肃总兵——贤妃的胞弟——萧宁出兵,协同主帅霍荣迎战胡丹。

萧宁不愧是祯武帝的心腹,得旨立即随同霍榷前往宁武关的方向,拦截破关而入的胡丹大军。

然,就算是霍荣和萧宁两军汇合骁勇迎战,可胡丹倾巢之下那里是只大汉两军能挡下的。

胡丹长驱直入,霍荣等步步败退。

八百里加急的求援,从阵前一封接一封飞奔向京城。

战况对霍荣不利,也是对大汉的不利。

这时,以内阁党为首的一派主和声起。

而为将霍荣拉下马来,南阳伯王諲一党附议了内阁党,不赞成再派援军。

往日里针锋相对的两党,难得一致。

唯独祯武帝要执意和胡丹一战。

百官劝阻,祯武帝却大有数年前便要大战胡丹的一意孤行。

群臣在千和殿外跪谏,搬出太皇太后时的那套苦劝祯武帝,不想却愈发激怒了祯武帝,诛杀了数人,并当场下旨令川陕总督,云贵总督出兵驰援霍荣和萧宁。

可百官不畏皇权,不畏生死一意主和,全数抗旨,让祯武帝有令难行。

南阳伯王諲见状,和其堂兄周阳伯王允到宁寿宫请太后。

自太后擅闯千和殿,被祯武帝请回宁寿宫后,已不曾再出过宁寿宫了,可宫中的消息她依旧灵通,自然知道群臣在千和殿外跪谏,逼祯武帝收回成命。

上一篇: 女姬 下一篇: 凤目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