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梦同人)红楼之重生黛玉/[红楼]黛玉重生(328)+番外

作者: 中华田园喵 阅读记录

“儿臣只是提醒了侍卫并着几位翰林,若有异常,不要闹大,先摸清状况。”

倒是诚实,承认围堵行宫的翰林里头有他太子殿下的线人——不奇怪,谁能放心自己家被一帮陌生人天天围着,而且这拨人的本职就是骂街!

何苦,宫里宫外闹腾得欢的,焉能没有皇帝陛下的线人?

说好听点,叫治大国如烹小鲜,需得细细着来;说不好听些,无所不用其极才为治国之道。

云珪得审,暗军也得审,还不知道贾敬跑去了哪儿……一桩桩的事,怎么都头疼。

皇帝陛下还有个让人头疼的儿子。

盯着云涯看着,越看越摇头:“朕总觉得,你……越来越像云翳了。”

虚虚实实,顾布迷阵;

所用人手在精不在多,如冰山一角,让人难摸虚实;

切准时机,一击必杀;

最关键时,也不畏拿自己的命去赌。

想到这里,云朔又觉得奇怪:“既然你明知有风险,为何还要带着林黛玉去?”

将她留在宫里不是更安全?

“……”

理由多的是,最让人信服的就是“指婚”。都被拴在了一起,不管他这个太子是好是废还是死,那小姑娘都是一辈子逃不脱。

既然如此,带与不带,也没什么区别。

却说不出口,因为藏得最深、最无法自欺欺人的,只是一点私心,一丝执念。

如以前一般,将她一点一点融入自己的世界里。

作者有话要说:标题取自云涯批命诗前两句:紫微三宫夏换冬,寰瀛九州客邀主

黛玉:我觉得我摊上了这个,一点都不算命好。

喵:你的感觉没错~~

宝钗:我感到了来自全世界的森森的恶意。

喵:捂爪子,这本里,我一直在对不起你,所以我决定——有始有终!

宝钗:……

喵:乖,下一本你让做主角,好不好?

云朔:老大生的,朕养的,怎么越长越像老三?

喵:因为(1+5)/2=3

第165章 紫微三宫夏换冬寰瀛九州客邀主(下)

向父皇“请罪”,其实又是无罪可请,又是没做错,却让人心里憋闷得慌。

挨了一顿不知是不是教训的教训,云涯又被撵去审问云珪。

用云朔的话说,虽然是两辈儿人,但年纪差的不大,应该更容易“沟通”一些。

换言之,皇帝陛下觉得,这忠顺王世子让人难以理解。总算看明白,他是想争皇位——可皇位这劳什子玩意儿有什么好争的?

坐着龙椅,是如坐针毡,而且还是滚烫的,让人一刻放不下悬着的心。

都快被累死了。

云氏皇族人丁单薄,皇城里空着不少宫室。云珪便被囚禁在一座半废弃的宫殿之中,相当于前朝被囚皇子的待遇。

云涯来时,这忠顺王世子正倚在屏风后面看风景,还挺悠哉,丝毫不见三日前怒发冲冠、双目血红的模样。

也不知道哪种才是装出来的。不得不承认,云珪的演技不错,险些晃过了所有人的眼睛,若不是这次云珪亲自带人去甄家逼迫,云涯自认还是抓不住他的尾巴。

“贵客莅临,蓬荜生辉啊。”阶下囚还有心情打趣,“太子殿下今日来,是打算‘刑讯’?”

云涯没说话,只与云珪对视,半晌。

少年心气是压不住的,何况是云珪这般心比天高之人。再装的云淡风轻,沉默重压之下,眼底不由泄露出一丝不忿,立即被云涯敏锐地捕捉到。

云涯心下了然,这才告知:“忠顺王酒醒后去御前请罪,父皇其实并不疑他。他安心之后,便留宫继续喝酒。对了,还顺走了父皇书案上一个唐时笔洗。”

边说着,太子殿下脸上的嘲讽之色,与在甄家时别无二致。

果然,云珪眼中的不忿愈加浓烈,云涯也终能确定——所谓“造反”,并不需要多么苦大仇深的理由。胸怀大志的儿子,却摊上了这么一个废物点心般的爹,于是,就这么给逼反了。

云珪忽然道:“我父王是先帝幼子,自幼聪慧,却被太皇太后‘捧杀’成了一个废物。”

捧杀幼子,在大户人家都不稀奇,更何况是皇家。

不过,云涯并不信:“你怎么知道的?”

以忠顺王的废物程度,能看出捧杀来?被围杀的时候估计还没醒酒呢!

云珪对他挑眉:“十年前,皇上登基前夕,一封信寄到了忠顺王府,其上列举了太皇太后捧杀幼子的诸多证据,还指点该去何处寻旧宫人。”

“……”微妙的,又是十几年前,“那封信可还在?”

“我一直贴身收着。”云珪从袖中拿出一张纸,叠得整齐,可纸张已经泛黄,且有些皱皱巴巴。

云涯直接看向落款——玄真观主,翳。

“……又是他。”简直阴魂不散!

云珪倒也看得明白,自嘲:“三皇子恨的是整个皇室,他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甚至包括我父王那样的废物;可惜,这封信我父王根本没看,他能不能认全上面的字还是个问题。我好奇心重,拿来看了,结果——万劫不复。”

云涯将信收起,冷冷道:“从那时你就开始追查,怪不得你会知晓贾敬之事,会与暗军有牵连。”

这是开始“审案”了?

云珪挑了挑眉,甄家就栽了一回,不管是为了扳回一城还是为了其他,可不再愿跟着云涯的步调走,故意玩笑着发问:“我倒是听说,皇上感慨多次,说太子的为人处世,越来越像三皇子殿下。”

云涯果然皱眉,云珪继续笑道:“我也觉得颇为相似,但只是心术相似,心性却天差地别。大概就是三皇子孤注一掷,超脱红尘;而太子殿下却瞻前顾后,因为、还有一些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