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封神]武王孝子,纣王贤孙(238)

作者:儒墨刀刻 阅读记录

姜子牙没有坚持。他将自己琢磨出来的内情都和殷诵说了说。

姜子牙猜测的当差不差:“老朽如今仔细掂量,或许人族才是这天地的主角。凡是开国君王都有整个人族的气运加诸在身上。若是勘得机缘,或许就能成为炎、黄二帝之后的第三个圣人。”

殷诵闻言,张大了眼睛。他对姜子牙这番猜测感到十分不可思议。

“可是夏之禹、启,我朝成汤,都不曾成圣啊。”若是大禹和夏启成了圣人,哪里还有他们殷氏一族什么事;若是他的先祖成汤成圣,纣王这老东西肯定早被老祖宗招来一道天雷,直接劈死了。

殷诵提出疑惑。

姜子牙摇摇头,对此他有颇多想法,但是每一样都不能叫人信服。老者直接来了个“万金油”理由:“许是他们的运道还不够吧。”

殷诵听到这句话,就知姜子牙也不明白其中窍门。殷诵没有强求,只是将这件事放在了心里,等回头自己琢磨琢磨。

殷诵重复了一遍邀请姜子牙辅助他们父子俩的话。

姜子牙依旧摆手:“老夫不去朝歌了。老夫就留在西岐吧。”如今,西岐向殷商投降,保周代商已经成为空谈。西岐的土地就这么多,可供瓜分的利益也就这么多。西岐内部其实十分动荡,新旧两派的矛盾在王府发出要投降的信号时,陡然激化到了极点。

这一回,若不是他与姬旦、姬奭强势压制着,从各处投靠过来的新贵派能全部清出西岐的权力体系,跟着武成王一家前往朝歌做罪人。

殷诵心中无比可惜。

姜子牙却笑着对他道:“老夫相信,他日殿下成为大王,不论是商人,还是周人、鲁人……全天下的百姓在殿下心中,都是您的子民,受您的庇护。那时,老夫在西岐,亦是为殿下分忧。”

殷诵了然,轻轻地放下了心结,没有固执地继续劝说姜子牙。

殷诵向东面岐山的方向看去,开口悠悠地向老师问道:“封神台那边该怎么办呢?”

姜子牙摇摇头。

姜子牙见殷诵没问封神台的用处,他就顺势没有主动回答。

姜子牙回道:“且放着吧。日后说不得有大用。老夫总归是不掺和这件事了。”

殷诵举杯,低头饮用了一口清水。这水似乎是专门从山泉里打来的清水,十分清甜爽凉。殷诵每喝上一口,便觉得周身的暑气都散去了一些。

姜子牙举起竹筷,就着素酒开始品尝一桌的素菜。殷诵跟着拿起了筷子。他面前的小案上除了素菜还有鲜果与肉食。方才他在酒宴上随时注意着礼仪,根本吃不上东西。现在,他倒是可以好好地填饱肚子。

师徒两人没一会儿将案上的佳肴尽数扫空,各自吃了一二碗饭。姜子牙和殷诵不约而同地摸了摸肚子,脸上都露出了一丝满足。

姜子牙唤来侍从,将桌案和碗筷都撤去。

等到侍从退出偏殿,姜子牙喝了半碗清水,而后一本正经地向殷诵说道:“你既肯开口请我,便是想收拢人才在身边了。我虽然不能跟着你去,倒是可以给你引荐一个人。”

“这一次,四公子姬旦要同你们一起入朝歌做人质。我请殿下帮个忙,将他留在身边。”

“这位公子勤于内政,其实是个全才。”

“不论政务还是领兵打仗,姬旦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只是昔日武王光芒太盛,将他掩住了。”

“你若能得到他,与得到老夫是一样的,甚至更合算。至少四公子年轻,不像老夫垂垂老矣,一日比一日精神不济。”

殷诵连忙安慰了姜子牙一番:“老师你在昆仑山上呆了四十年,肯定比彭祖长寿。”

姜子牙可不敢信殷诵这些甜蜜话。那彭祖可是活了八百年的人精,不知道得了怎样的机缘才能活那般长久。姜子牙如今等同被自己的师门背刺,他可不觉得自己是有那般运道的人。

殷诵将话题绕回四公子。他答应姜子牙自己会代为照顾姬旦,不会让他在朝歌受人欺辱。

姜子牙今日与殷诵相见,目的就是为殷诵和姬旦牵线搭桥,让姬旦少吃一些苦头。

殷诵只当姜子牙是为了姬旦,倒是没有深入想到姬旦与姜子牙已经知晓了他的身世,姬旦和姜子牙才会这般筹谋。

殷诵陪了姜子牙一会儿,便回到了酒宴上。他望着酒宴上许多的西岐贵族,不禁想到当年武王在世时,这些人就敢挑唆公子乾上战场送死。

殷诵微微挑了下眉,当即叫来王府的侍从,让他们拿来一支竹简和笔墨给他。

殷诵执笔蘸墨,在竹简上写了密密麻麻好几行小字。然后他把竹简交给侍从,叫侍从送去伯邑考那里。

殷诵在这根竹简上叮嘱伯邑考千万记得,要将当年殷诵送他的法杖带在身边。

“若是有人说些似是而非又难听的话,叫你难过,还要你听从他们的话,你就展示法杖的厉害给他们看。”

“放心,轰掉半个岐城不是问题。”

侍从将这支竹简递到伯邑考手上时,殷诵已经跟着闻太师离开了岐城。

伯邑考盯着竹简正面愣愣地看了许久。他将竹简翻到背面,看到殷诵在这里也留了字:“实在挨了欺负,就来朝歌。我帮你欺负回去。”

伯邑考瞧着竹简上的“欺负”二字,极轻极轻地笑出了声。自从武王过世后,一直挂在伯邑考脸上的抑郁之色,都在此时淡化了一分。

回到大营,闻太师第一时间唤来吉立,叫他安排一同出城的姬旦、武成王一家。而后,闻仲将太子殷郊等一众留守的将士召集到帅帐,商议班师回朝一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