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衍生)[唐]今天也在努力当太子(160)+番外
到了学堂却发现苏琛和杜荷都到了,正在兴高采烈说着什么,李承乾诧异:“杜荷,你今天怎么来这么早?”
苏琛也就罢了,杜荷却是天天踩点来的。
杜荷叉着腰哈哈大笑:“承乾,咱们上报纸啦!”
“为什么啊?”李承乾好奇地凑过去,见桌上放着一份《长安日报》,日期是今天,首版头条就是太医为饥民义诊,京城多家药铺、药商支持的新闻。
编辑和记者用不少笔墨描述当时的场景,去了多少太医、哪些药铺支援,消耗多少药材、救助多少饥民。写得颇为动人。
自然也少不了写人,比如李承乾在此事中起到重要作用,过程中也有亮眼的表现,几l乎贯穿新闻始末。陆德明也被提起好几l回,苏琛和杜荷略少一些。
但他们已经很激动了,这是第一回 上报纸呢!
李承乾疑惑:“昨天没看到记者啊。”
“可能是我们走后去的,或者直接问杨县令吧。”杜荷不甚在意,嘿嘿一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给我们写信?”
“会有哒!”做为已经上过好几l回报纸的人,李承乾已经收过好几l封读者的信了。他传授经验,“大概两三天就会收到信了,欧阳阿翁会整理好送给我们的。”
“欧阳阿翁还管这种事啊?”杜荷好奇道,“听说写信都会夸我们,是不是真的?”
“是真的!我就被夸了!”李承乾非常骄傲。
不过写信的都是文化人儿,遣词造句十分讲究,李承乾直到现在也没有读得很明白,只知道他有被夸,至于怎么夸、夸什么,他就不是很清楚了。
不过这些不用告诉杜荷!
杜荷一脸向往:“明天我就去报社看看!”
他眼睛转了转:“承乾,你以前收到的信能让我们看看吗?”
“可以。”李承乾矜持地应下,让小厮回去取。不一会儿信件拿来,几l个人头碰头一起看。
杜荷看了一会儿就脑袋发晕,完全不知道这之乎者也的是什么意思。
李承乾期待地看着苏琛:“你能看懂吗?”
苏琛迟疑地说:“你哪里不懂,我看能不能解释。”
李承乾指着其中一句,苏琛思索了一会儿道:“这句用了两个典故,甘罗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神童,十二岁就被封为丞相,是历史上年纪最小的丞相。”
李承乾恍然,他知道这个故事,以前阿耶跟他提过一嘴,只是没说那人叫甘罗。
“他是把我比做甘罗吗?”
苏琛点点头。
杜荷羡慕道:“果然是在夸你。”
李承乾嘻嘻一笑,美滋滋地催促:“还有呢?另一个典故是什么?”
苏琛脸蛋微红地说:“另一个姓项,好像是春秋时期的神童,但我没听过他。”
他甚至不认识此人名字的第二个字,有亿点点尴尬。
李承乾也不认识这个字,托着下巴说:“这个字太难了,我们等下课问先生吧。”
“这个字念tuó。”李承乾几l个说着先生,陆德明的声音就在头顶上响起来了。
三个人一激灵,立刻坐好了,乖巧地向陆德明行礼。
陆德明轻哼一声,继续解释:“项橐是鲁国时一位神童,孔圣人周游列国时遇见他,被他的聪明才智折服,拜他为师,那时项橐才七岁。后人称项橐为‘圣公’”。
“哇!”几l个小的都惊叹出声,“他好厉害啊!”
才七岁就当了孔圣人的先生,这学问得多深啊!
李承乾皱着小眉毛算了算,还有两年他就七岁了,可是他的学问连项橐的典故都看不懂,更别说做孔圣人的先生了。
唉声叹气道:“世上聪明的人太多了,我也不是那么厉害。”
陆德明微微一笑:“你能有这个想法是好事,但也不必妄自菲薄。项橐能成为孔圣人的先生,并非他的学问比孔圣人更好,只是有某一点比孔圣人厉害罢了。若孔圣人再世,见到你懂这么多与众不同的东西,必定也会另眼相待。”
李承乾美滋滋道:“我知道,这就是孔圣人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陆德明点头:“正是如此。”
苏琛有些不好意思:“学生愚钝,竟没听说过圣公。”
陆德明摆摆手:“这不怪你,他幼年故去,没在青史上留下太多笔墨。”
说到这里,陆德明微微皱眉,什么人用项橐比李承乾啊?太不合适了。
他将那信拿起来细看,忍不住失笑:“你只知这信在夸你,却不知他在觅举呢?”
“啊?”李承乾一脸迷茫,“觅举是什么?”
“士子求举用,便称为觅举。”陆德明指着其中几l句翻译给他们听,总结一下就是我才德兼备,忠心为主,快招我进天策府或者留在恒山王身边干活吧!
也算是声情并茂吧,可惜明珠暗投,给了还处于半文盲阶段的李承乾。
李承乾无辜地看着他。
陆德明:“……”
嗯……倒也说不上明珠暗投。甘罗和项橐虽有神童之名,人生前十几l年光辉灿烂,但下场都不怎么样,此人以甘罗和项橐比李承乾,显然读书只通一半。
且此人既然向李承乾觅举,便不该表达得如此隐晦,以至于李承乾都没看出来。如此不知变通,实在算不上明珠,错过便也错过了。
李承乾把另外几l封也给陆德明看,有几l封是纯粹向李承乾表达敬意,还有两封也是觅举,文章倒是通俗许多,但意思同样表达得非常隐晦。这么办事,也难怪他们投靠无门,只能向李承乾一个小孩觅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