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装O后被死对头表白了(90)
“哦对,”一提起工作,郑总立刻忘记了唠叨,转向旁边的赵清,“那个拟定合同我看过了,关于第十三条的验收交付......”
许沉星松了口气,拈起肥牛忘记沾油碟就往嘴里塞。
“小心点。”幕澄抽出一张纸,伸手擦去许沉星嘴边的油渍。
许沉星吃得两颊都鼓起来了,还不忘指使:“酸梅汤递给我。”
“......这个细节是不是需要在合同上体现出来,”郑总说,“但是专业方面我不太懂,所以想着问问你。”
“是是,您说的对。”赵律捏着汤匙点头,一副认真附和的模样,视线却不自觉往对面两个人身上飘。
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许沉星和幕澄之间的氛围有点怪。
但又说不清具体哪里不对。
非要说的话,大概就是两个人之间一直弥漫着一股缱绻而不自知,依赖却未察觉的亲昵。
一个内敛稳重,不动声色攻略。
一个率真傻气,无知无觉沦陷。
嘿,别说这俩人还挺配......
赵清一个激灵醒过神,再次一巴掌甩出去,将脑子里越来越离谱的念头彻底拍死。
不不不,是他神经过敏,想的太多。
人家俩好朋友只是在一起相处时间久了,才会比常人亲近一点。
他怎么能如此狭隘,因为这个就否认他们之间珍贵的友谊。
许沉星和幕澄之间肯定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他自己。
是的,一定是这样。
第41章
翌日,一行人离开民宿,按照约定前往各工厂现场考察。
小镇这边不比城区,山路不仅偏狭窄,还有很多崎岖的陡坡,即便昨天已经领教过一次小路的坎坷,今天再次上路,依旧让驾驶座上的赵清频频擦汗。
这边的路,实在让他这个没怎么见过山的北方人有点招架不住。
“怎么样,”副驾上的何静剥开一片提神薄荷片递给他,“要不要换人?”
赵清偏头含住薄荷片,嘎嘣一下嚼碎,清凉的气味瞬间在口腔内爆开,强烈的冲击卷走几分疲惫的紧张。
他盯着前方路况摇头:“没事,我好歹开过几次山路,没问题的。”
大不了速度慢一点,反正离跟对方约定的时间还早,不怕迟到。
许沉星偏着头看向窗外,一个骑着电瓶车的大叔悠悠路过,超过越野车时,斜眼往车内瞅了一眼。
黝黑平静的面容下,隐隐藏了一丝嫌弃——这什么车,咋开得还不如我小电驴快。
许沉星:“......”
“前面有一家茶馆,”许沉星提议道,“要不要停下喝点东西,休息一下再继续。”
这样一直绷着情绪开车,怪累的。
“不用,”赵清捏紧方向盘,说话时连脖子都不敢动一下,“还有1.7公里就到目的地了,等到了地方在休息吧。”
车子顺着小路驶向小镇边缘,周围村子逐渐稀少,等再看见稀稀落落的房屋时,总算到达了第一家工厂。
这是一家设在泸水湖边的手工坊,古香古色的门庭小院,颇有年代感的实木大门,雕刻着工厂名字的匾额,还有挂在大门一侧,看似不起眼,却格外有分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标牌。
从外面看,似乎和普通的大户人家私宅没什么两样,走进内部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除了几个可以容纳百人作业的大厂房之外,还有打通五间房间隔出的超长陈列室,里面摆满了各种公司荣誉照片以及各类手工油纸伞样品。
虽然之前研究工厂资料的时候,已经见过了大部分伞样,但亲眼看到实物,还是让许沉星小小的惊艳了一下。
不得不再次感叹,老祖宗留下的手艺,真的带了一种历史沉淀的厚重美感。
工厂负责人是一个叫容青的beta女孩,因为热爱传统手工业,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而是返回家乡,接过祖父手里的担子,着手经营这家工厂。
容青细致地讲解着各类伞种的工艺步骤以及优缺点,并拿出不同的伞样做细致比较,尽可能将所有可供选择的方向详尽展示。
一行人跟随着容青的脚步在基地内走走停停,经过一处展示柜时,幕澄偏头看向摆在伞格子边的某站百万粉丝奖牌,问:“你在做自媒体吗?”
“是,”容青点头,“平时会发一些做伞的步骤和成品,偶尔也会直播做伞。”
“直播?”许沉星愣了一下。
容青:“是。”
直播做手工看似简单,实际却极考验匠人的手艺,不仅要保证每一处细节的完美,还要准确掌握各零部件的完成时间。
毕竟谁也不想坐在手机前一等几个小时,却丝毫看不到作品的任何变化。
容青能靠做伞积累这么多粉丝量,实在是不简单。
况且,把百万粉丝奖牌随意摆在伞格中间最不起眼的位置,如果不是被问到,也没有要主动介绍的意思,能看出她不仅对自己的手艺极度自信,更不屑于用网络博主的身份给自己牟利。
而是一直在潜心做伞。
相比较其他工厂几千粉的店铺都要在资料里单独标注出来,容青和她的工厂简直是一股清流。
淡泊名利到不像个商人。
“你也会做伞吗?”郑总的关注点明显歪了,“我以为这些粗活是那些工人做。”
容青笑了笑:“我四岁开始帮我爷爷打下手,九岁就能独自做一把伞了。”
“这么厉害,”郑总感叹道,“那些步骤那么繁琐,你能在那么小的年纪就能独自完成一个作品,不容易啊。”